中国民族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定义是:少数民族教育,就是在多民族国家内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实际实施的教育,简称民族教育。在中国指对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实施的教育。”
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外来文化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狭义的民族教育则专指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
民族教育的目的
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少数民族的孩子进入主流社会,而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大批民族知识群,通过他们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从而保持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人口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成分众多,大分散、小聚居;语言文字种类较多,风俗衡等,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基本特点。这也构成了我国民族工作的和民族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
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数http://video./news/vod/10/?id=731011
十一五云南
/ztjc/ztfx/dfxx/200608/
民族教育特点
各民族的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
起点低、基础薄弱,发展很快、质量还不够高
学制和教学计划不统一,办学形式多样。
有的学校或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
民族教育法律问题
民族教育法规体系极不完善,法规层级过低。
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有失偏颇。
民族教育立法内容不完善,重点不突出。
地方民族教育立法严重滞后。
行民族教育法规还存在法律形式、法律语言不规范,民族教育立法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于宁谈少数民族地区法律工作存在的问题http://tv./20110307/
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政策
为了切实发展民族教育,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国家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专门设立民主教育管理机构;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给予特别照顾;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举办多种类型的民族学校,采取定向招生的办法,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在招生中和生活上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适当照顾;组织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等。
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
http://v./v_show/?tpa=dW5pb25faWQ9MTAyMjEzXzEwMDAwMl8wMV8wMQ&qq-pf-to=
对西藏及青海及新疆的特殊支持
我国政府历来把发展西藏教育事业作为民族教育的重点,从各方面加以扶持。除在经费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外,还多次从内地选派大学、中学教师到西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支援西藏发展教育事业。
根据党中央决定,1985年,在京、津、沪等全国18个省、市开办内地西藏班(校),首届1300名西藏的小学毕业生进校学习。"九五"期间,进一步扩大了内地西藏班办学规模,到2000年9月为止,累计招收22700余名西藏小学毕业生,已有8200余名大、中专毕业返回西藏参加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目前,全国各类内地西藏班(校)在校生总数有14500余名,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有关部委所属的150多所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了全国支援西藏发展教育事业的大好局面。
"九五"期间,继续实施第三期内地高等学校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本专、科生协作计划,5年累积招收了4000多名新疆少数民族本专科学生,并制定了2001-2005年第四期培养5000名新疆少数民族本、专科学生的规划。从2000年起,在北京、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南京、无锡、苏州、宁波、广州、深圳等12个东部发达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首批招收了1000名新疆各民族初中毕业生。
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讨论)
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民族院校的,录取时可加20分投档。报考其他院校的,录取时可加5分投档。
例如对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以以低于
民族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