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肿瘤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张芳真
涎腺肿瘤特点
组织来源广泛,95%来自于腺上皮,属上皮源性。
肿瘤类型多样,生物学行为复杂而特异。
临床治疗主要依据其病理和生物学特点而制定。同时又符合口腔颌面部肿瘤处理原则。
涎腺病理分型
1991年WHO,病理分类复杂,病种不断出现,临床主要根据其生物特性,两大类:腺瘤、腺癌,指导治疗。
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Wathin瘤、嗜酸性细胞腺瘤等9类。在非上皮性良性肿瘤中,如血管瘤、脂肪瘤、神经源性肿瘤等间叶性肿瘤。
涎腺癌分为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瘤等17种类型。
涎腺肿瘤部位特点
不同肿瘤在大、小涎腺中的发病率不同,良、恶性发生比例亦不同。
腮腺良性占2/3;颌下腺及小涎腺良恶性占1/2;舌下腺90%为恶性。
涎腺肿瘤临床表现
良恶性症状差别不大。如良性腺瘤与粘表高分化表现相似。
注意恶性、恶变征象:早期神经症状,瞬目、不一致眨眼、麻木等恶性表现。由于涎腺肿瘤这些特点,如何确诊。
活检问题:由于涎腺的位置、比邻、组织学特点,一般不手术活检;首先通过非创伤、微创伤检查方法:造影、CT、B超、细针、冰冻活检。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混合瘤,属于上皮源性肿瘤。出现粘液、软骨样组织为特征,组织病理形态学上多样性表现。
涎腺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腮腺,其次为腭部的小涎腺和颌下腺。
是具有侵袭性的良性肿瘤。
鉴别诊断
涎腺部的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
腺淋巴瘤
颈椎横突肥大: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
慢性腮腺炎、腮腺区血管瘤
治疗
施行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解剖并保留面神经是近20多年来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经典手术方法。
提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功能性手术治疗方法。此手术方法的要点在于只进行包括肿瘤的腮腺局部切除、保留面神经、腮腺导管、部分浅叶及深叶腺体。
预后
对绝大多数肿瘤,手术彻底切除后能治愈。
术后复发:具有侵袭性的良性肿瘤
恶变:应注意手术彻底性。
味觉出汗综合征,又称耳颞神经综合征或Frey综合征。其症状是在耳前下区皮肤,当咀嚼食物或刺激唾液分泌时,出现该区发红并伴有出汗现象。一般认为是手术切断了的副交感分泌神经支与皮肤汗腺及表浅血管的交感神经支错位再生连结,导致刺激唾液分泌后表现出汗与发红。处理。
涎腺疾病(肿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