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养生之精神养生幻灯片.ppt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医养生之精神养生
【摘要】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在具体的方法中,中医可以通过调节情志、调剂生活等方式,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养生  精神养生  调情志  健康
精神养生在中医养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医有“形神一体”的观点,即根据个人的形神气质类型,综合各种调节情志的方法,使身心处于一种健康状态。为什么要进行情志养生呢?中医认为,情志是五脏之气化生的,一旦情志失调,容易损伤脏腑气血,使气血逆乱,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有诗云:
“精神舒畅顺心球,饮食均衡细计谋。
蛋奶鱼肉皆美食,瓜果豆菜亦珍馐。
少酌美酒温气血,适龄运动葆春秋。
把握阴阳尊法度,延年益寿乐悠悠。
一、精神补益的作用
精神补益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神补,有些类似于西医的心理精神治疗法,只是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而已。但这两者似乎又有不同,中医讲求补益,而西医讲求的却是治疗。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片面,但是神补确实是十分重要。就如一个人在精神情志上处于一种疾病状态,那么身体上的疾病也会随之而来了。常常看到有这样的例子,一些病人在得知自己患有重病时,精神萎靡,郁郁寡欢,最终使得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医里很重视精神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很多医学典籍里都有类似的阐述,例如《皇帝内径》、《素问》等。《素闻?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檐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受,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说善于养身者先养神。而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也指出“因七情而起之病,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所能疗也”,说明情志上的疾病很难用药物来消除。这也就恰好要用到这里所说的精神补益了。
二、调七情
七情,这里是指中医中所说的情志,泛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是人精神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正常的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在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情志反应,一般不会使人发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时间的刺激下,才会导致疾病,即不要超过人体自身的调节范围下,情志的变化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
七情的致病机理在内,与脏腑气血相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脏腑的气血变化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当然,情志的异常变化也会引起脏腑的病变。
(一)调和喜怒
心主喜,肝主怒,过于高兴,或是过于愤怒都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伤害。心脏功能不好的人,一旦高兴过度,很可能心猝死,或许乐极生悲就是这样的了。因此喜也应该适中适度,不宜太过。
要做到喜的适中适度,最重要的是正确的看待得失,保持心态的平衡,以平常心态来对待,不要因一时的得失,而不自禁。怒,是很多养生专家所忌讳的一种情绪,认为怒是情志致病的罪魁祸首,对人体的伤害最大。人们自己都可以感觉得到,当自己愤怒的时候,气血上涌,头脑昏胀,面红目赤。“大怒则行气绝,而血菀于,使人薄厥”一旦发怒,可以通过转移、吐露、忘却、避免等方法来遏制。
(二)去忧悲
悲则气消,忧则气闭。悲忧过度会损伤肺气,出现气短,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黛玉就是终日悲花忧人,一点小事也能悲伤好半天,导致药石无灵,频频咯血,最后郁郁而终。
其实很多经常悲伤忧虑的人,都偏离人群,比较闭塞,不太愿意和别人过多的接触。消除这种消极情志,往往可以到野外去走走,散散心,或是与别人多交流,消除心中的疑虑,从而避免过于悲伤和忧虑。
(四)节思虑
思虑是心神的功能之一,每个人都会思虑,过则有害。思则气节,思虑过度,会导致脾气郁结,伤脾胃。因此,思虑过度的人,常常茶饭不思,或是脘腹胀痛。
思虑过多还会导致头昏、失眠、多梦等情况出现,进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尽量不要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过多的操心,做到一天只为一件事儿烦恼,这样即便是思虑,也不会超过那个度。
三、攻心为上
心主神明,七情皆从心而发。古训有“心动神疲”之说,中医中也有“一动心则‘五内俱损’”的说法,由此可见,养心在精神养身中的重要性。
这里所说养心,不是吃什么养心护心丸之类的药物,而是从精神层面上调节心态。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摆正心态,不要怕苦怕累,要明白人皆有舍得,事皆有得失,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活得自在。另一方面,我们考虑问题要尽量全面,处理问题要尽量果断。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被某些事弄得心烦意乱,就是因为自己考虑得不够全面,或是对该件事情犹豫不决而引起的。
四、情绪的宣泄
我们前面所述的调情志、攻心等几乎都是在事情还未发生时所期望的理想状态,或是长期的一种习惯养成,然而当不良情绪已经产生时,就应该宣泄出来,不要为了控制情绪而控制情绪。如果情绪

中医养生之精神养生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zhluyin9
  • 文件大小239 KB
  • 时间2018-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