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山水画论浅析
吴慧玲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魏晋玄学的兴起,老庄思想对自然的崇尚,人们寄情于山水,逃离世俗,导致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出现。中国山水画在这个时期萌芽产生,并出现大量的中国山水画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山水画创作的依据,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依据。
关键词:山水画;画论;魏晋;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期。社会的动乱,朝代更替频繁,导致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变得自由洒脱。魏晋玄学的兴起,老庄思想对自然的崇尚,人们寄情于山水,逃离世俗,导致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出现。中国山水画在这个时期萌芽产生,并出现大量的中国山水画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山水画创作的依据,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依据。
在其早期山水都是用在人物画的背景上,如早期敦煌壁画中的简易山水、东晋顾恺之人物《洛神赋图》背景。在中国最早的画评《魏晋胜流画赞》中,顾恺之写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不待迁想妙得也。”首次提及山水,并提出“迁想妙得”作为评画最高标准。在《模写要法》里提及用笔,“譬如画山,迹利则想动,伤其所以嶷。”此时山水画特点正如唐代张彦远所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魏晋时期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附属地位。
《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一幅山水人物画构图,也是最早论及山水画的的著作。其主题虽然还是人物,但是人与山的比例已经有很大进步,与隋唐的山水有些相似。在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李思训金碧山水,以至后来王希孟《千里江山》中也可看到它的影子。如何布色,怎样布置人物,处理环境,其中山分三段,何
为主次,以及山峦林木,鸟兽等细节,都有详细的分析说明。历代画论中像这样构图设计的文字还只有这一篇。
“山有面则背向有影……竟素上下以映日。”先将全画的天空以及水色交代清楚,然后在具体将山分三段,一一布置,自东向西。“西去山,别详其远近……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以上是第一段,东段山。人物活动也都集中在这一段上。
中段集中对峰峦泉水进行描写,并说明“高骊,孤松植其上,……并诸石重势,巖相承,以合临东磵。”铺陈周围的景物,用来衬托主峰的雄伟高大。主要表现山的雄伟高大。泉水曲折流长“其西,石泉又见,乃因绝际作通冈,伏流潜降。小复东出,下磵为石濑,沦没于渊。所以一西一东而下者,欲使自然为图。”最后又以“云台西北二面可一图,冈绕之,上为双碣石,象左右阙。石上作狐游生凤,当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以眺绝磵。”用来活跃画面,增加画面生气。
“后一段赤岓……匍石饮水。后为降势而绝。”作为全山的结束。后又补充“凡三段山……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作为全篇总结,并补充一些山水画法技巧。如鸟兽、清气等。
而后,南朝宋宗炳、王微继起。魏晋玄学思潮带动,一般统治阶级知识分子多向往山林隐逸,江湖高士的悠闲生活。
宗炳《画山水序》先以哲学上加以探讨,“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说明山水也是“道”的一部分,用“道”来照映万物。也可以在万物中体验“道”。“山水以行媚道。”正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并用“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以此为立论证明爱山水是合乎圣贤之道,高尚的。总论山水与圣贤,与“道”的关系
魏晋山水画论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