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让景物说话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
1 交代故事背景: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
2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的《故乡》)
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一片萧条、苍凉、冷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悲凉的心情,为全文一开始就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抒情笔调。
《认识父亲》中的描写
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失去爱子的不幸父亲。当他来到儿子倒下去的地方时,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与悲哀,“寂静的冬夜”、“这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这些描写烘托了父亲极度悲哀的心情。
3 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父子俩开始在船舱里做饭了,这里除了他们俩,再没有别的人家了。这里很空旷。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已经接近日落,在这里,父子俩只能孤独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月亮从河的东头升上空中时,杜雍和父子俩已经开始吃饭。(原文)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散。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月亮从河的东头升上空中时,杜雍和父子俩已经开始吃饭。(修改后)
4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
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的父亲的脸,我的思绪飘向那圣洁的天空……
小时候,我常以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因为他能讲很多很多的故事,能捏好多好多漂亮的小动物。每天放学,我便骑在父亲的肩上,摇头晃脑活似一个凯旋的小将军。同学们羡慕的眼光,更让我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爱。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份感情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隐约的自卑和忧伤。这想法起源于中学时代填写档案表,当别的同学都在“父亲”一栏潇洒挥笔——厂长、经理、工程师等等时,我只能怯怯地写上“务农”。上交表格时,我紧紧地将它捏在手中,生怕别人看见了笑话我。啊,父亲,为什么你不是厂长、经理、工程师……
5 作用六:环境描写可以深化作品主题
车披着水光,消失在街的尽头。
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细雨从天外洒向我的伞顶,无限的温柔。
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生动地表现事情发生的背景。
2、含蓄巧妙地衬托人物的心情。
3、渲染气氛,使文章情景交融。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成为文章的线索。
6、深化作品主题。
四、我们一起来判断
只要有景物描写就能为记叙文增添亮点吗?
怎样的描写才算是成功的?
环境描写作文指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