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威性的文献典籍体味古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现实价值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该如何解读《论语》呢?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从七个方面,为观众朋友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来去匆匆。听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您会感到心里掠过一阵清风,也许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经预见到了我们今天心中的困惑呢。
主讲人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如今中国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现代人来说,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所包含的思想,是否还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从今天开始,于丹教授就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论语》的殿堂。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敬请关注于丹《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
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这里面有多少的奥秘吗?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够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相关于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纂起来的,后来就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
·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
《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
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撰
【汉书·艺文志】
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回答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就是这种提问和回答之间只言片语这样流传下来的。那到后来呢,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大家把这些个言论给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那些个言辞。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语的,我们怎么做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记什么呀?
那么他老师怎么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实这就是一种教育,他老师跟他说,你看苍天在上,亘古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说话。所以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大家都之道孔夫子这一生,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是把那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但是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宏观的那种大的言论。
我们说《论语》它终极的传递,是传递了一种态度。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他教育学生的时候,讲世间道理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声色俱厉,他一定是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这种口气。其实这样一个态度,不是代表
论语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