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教学重难点:1、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郑庄公这个人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
2、参照注释,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3、产生的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
(这是“继承”的步骤,对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首先是“拿来”,先学习,学透之后再超越)
(这也是广泛阅读、广泛“生疑”阶段,没有固定的目标要求,“放开”的阶段)
4、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
5、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
6、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写成小论文,准备课上展示
【文学常识介绍】
关于“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二、关于“左传”
1、关于“传”
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3、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4、《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
5、《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6、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
三、关于《郑伯克段于鄢》
1、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2、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
郑伯克段于鄢.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