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产业
主要内容
台湾产业结构的总体概况
台湾产业结构变迁的路径
台湾产业结构演进的政策动因
台湾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台湾产业结构的总体概况
台湾经济从1952年开始起飞到2007年,大多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不包括陈水扁执政时期,%。
世界经济论坛(WEF)8日发布2009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在全球133个受评国家及地区中,台湾排名第12,较去年大幅进步5名,且为近4年来的最佳名次。
2006年,∶∶。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台湾经济进入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阶段。
台湾的支柱产业
目前台湾的支柱产业既有新兴产业,也有传统产业,主要有高科技产业中的电子信息业、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钢铁、石化和纺织业等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主流。
其中电子信息业的成绩尤为突出,已成为台湾最亮丽的明星产业。1995年台湾信息产品中有7项产品的年产值名列世界第一,包括鼠标键盘、监视器、影像扫描仪、主机板、网络卡和交换式电源供应器。从2003年的全球芯片代工市场占有率来看,台湾地区芯片代工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1%。
五十年代的产业结构
50年代,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比值较快上升,而第一产业比值温和下降,第三产业比值则表现为稳中有降。从1952—1960年,%%,,%%,,,期间台湾的三次产业比值表现为“三一二”的结构;
九十年代
1987—1998年,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三产业与一、二产业的相互消长:这一阶段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稳步下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1987年台湾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从1987至t998年,%%,,%%,,%%,,三次产业的“三二一”结构得以稳定与强化。表明台湾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或后工业化阶段。
台湾产业结构变迁
进口替代阶段(20世纪50年代)
出口导向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产业升级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知识经济阶段(21世纪初)
进口替代阶段(20世纪50年代)
措施:推动土地改革(1949—1953年),编制和实行“经济建设四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对进出口贸易进行严格管制,大力发展食品等民生工业。
成果:经过这一阶段,%%,%%,%%。工业的上升主要来自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发展又主要依赖于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出口导向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具体措施包括:放松经济管制,实行“计划性自由经济”;实施“奖励投资条例”;实行促进出口,扩大外销的贸易政策,并设立加工出口区。并逐渐形成“进口日本,岛内加工装配,出口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成果:1963年台湾的工业生产净值首次超过农业,表明台湾产业结构已经突破了以农业为主体的时代,进人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至1970年,%,%,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至1980年,%,%,%。
台湾产业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