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系统设计(监测和人员定位)
第一章监测监控系统
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现状
矿井装备一套由北京神舟鼎天有限公司生产的KJ83N型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该系统于2007年5月份开始安装使用,经过多次升级维护,2010年将系统改造为数字化分站,现正常使用。升级后的监控系统能满足国家下发的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6201-2006的要求和符合《煤矿安全规程》中的规定。
该系统能对井下生产现场的瓦斯、一氧化碳、温度、风速、主要风门开关、风机开停、设备开停、负压、水位、粉尘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系统现装备主机、备用机各1台,调制解调器1台,数据传输接口1台,监控分站10台,风速传感器3台,瓦斯传感器14台,一氧化碳传感器5台,风筒传感器3台,风门开关传感器7台,开停传感器26台,温度传感器11台,远程断电传感器3台,风压传感器2台,水位传感器5台,粉尘传感器2台。当井下出现有害气体超限时,系统会自动声光报警;如井下发生停电事故,监控设备仍可利用自身电源,连续工作2小时以上,对矿井生产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可有效地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设在矿井调度室,24小时有人值班。
第二节监测监控系统设计
一、基本要求
1、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
2、煤矿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监测监控系统各配套设备应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
3、甲烷、馈电、设备开停、风压、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风门、风筒等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地点和位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要装备2套主机,1套使用、1套备用,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4、煤矿企业应按规定对传感器定期调校,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5、监测监控系统在瓦斯超限后应能迅速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的电源,并保持闭锁状态。
6、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在矿井调度室或地面中心站,以确保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7、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对紧急避险设施内外的甲烷和一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二、设备仪器选型
充分利用矿井现有的由北京神舟鼎天有限公司生产的KJ83N型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该系统满足国家下发的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6201-2006的要求,符合《煤矿安全规程》中相关的规定
三、监控系统设施设备布置
1、监测主机:地面中心站设在矿调度室,主机、备用机各1台;主机为工控机,双机热备份;集线器1台;服务器1台;彩色网络图形终端1台;打印机1台;分离式背投影装备一套。
2、采煤工作面
工作面甲烷传感器安装在回风流中距工作面小于或等于10m处,工作面回风巷中设置甲烷传感器,设置在距离回风口10~15m的范围内。
图1-1-1 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设置
3、掘进工作面
掘进工作面设瓦斯、温度、风筒开关,设备(局扇)开停传感器,每个掘进工作面均配备一套风电瓦斯闭锁装置。
掘进工作面均设置双甲烷传感器,迎头5m范围内设置1个,距离掘进面回风口10-15m范围内设置1个。
图1-1-2 掘进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设置
4、避难硐室
每个避难硐室分别设置2处分站,能够全面监测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
1分站:监测生存硐室、过渡硐室内环境参数,共配备传感器9个。其中:过渡硐室内布置氧气传感器2个,一氧化碳传感器2个;生存硐室内设氧气传感器1个,甲烷传感器1个,二氧化碳传感器1个,一氧化碳传感器1个,温度传感器1个
。
2分站:监测避难硐室外部环境参数,共配备传感器4个,设氧气传感器1个,甲烷传感器1个,二氧化碳传感器1个,一氧化碳传感器1个。
5、其他地点
地面风硐:设置负压传感器。
总回风巷:设置瓦斯、温度、风速传感器。设置地点应巷道平直,前后10m无阻碍,巷道无分叉。
机电硐室:设置设备开停、温度传感器。
主要进回风巷风门处:设置风门状态传感器。
皮带运输巷:设置烟雾、温度、一氧化碳传感器。设置在皮带滚筒下风侧10-15m。
四、各类传感器的报警、断电及有关参数
1、甲烷传感器
甲烷传感器安装在井下回采工作面、掘进头、巷道硐室等处,用于连续监测井下气体中甲烷含量,当甲烷含量超限时,应具有声光报警功能,同时由有关设备切断相应范围的电源。
表1-2-1 甲烷传感器参数要求
安装地点
报警值
断电值
复电值
显示与输出的误差
采煤工作面
六大系统设计_(监测和人员定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