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背景
1、枞阳县概况
枞阳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总面积18,辖22个乡(镇)258个行政村(居委会),。枞阳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既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县,又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地区。
枞阳人文优势明显。自西汉建县至今2100余年,先后涌现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方以智,“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姚鼐,以及中章伯钧、外交家黄镇、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美学家朱光潜等一批风流人物,被誉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同时,还有爆破专家汪旭光、江淮集团董事长左延安等一批全国、全省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
区位优势独特。枞阳承东启西,是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经之地。周边城市环抱,随着皖江城市群的崛起,未来可以更好地依托安庆、池州、铜陵的城市资源加速发展。拥有74公里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能有效降低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提高经济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省、市交通规划的逐步设施,全县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三横三纵高速公路穿境或掠境而过,已建成或即将建成三座长江大桥贯通南北,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现。
自然资源丰富。枞阳石灰石、玄武岩、铜矿、铁矿等矿产品储量大,品位高。农产品、畜禽、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淡水养殖重点县和全省水产示范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经果林基地县、全省农业产业化试点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县。集文山、佛山、古火山于一体的浮山,以原始火山遗址、摩岩石刻享誉海内外,现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动态十强的县。今年以来,全县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市各县(市)之首,超过全省十强县市平均增长水平。2006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3.62亿元,同比增长1%。1-9月份,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33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枞阳海螺完成10.57亿元,同比增长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42亿元,同比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同比增长1%。1-9月份全县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81个,实际利用外,同比增长1%。实际引进内,同比增长1%。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考本科一次性达线3625人,再次居全市第一。计生、信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十一五”期间,全县围绕“百亿枞阳、十亿财政、全省进十强”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
2、安徽枞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安徽枞阳经济开发区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省级开发区,目前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开发区实行“一区五园,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已形成以水泥建材、重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建材工业园,以纺织、服装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纺织服装工业园,以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工业园,以造船、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机械制造工业园,以汽车零部件生产为主导产业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园,2005年,开发区入园企业实现产,出口总额6060万美元,完成财政收,区内就业人数4378人。2006年,开发区新增投资额千万元以上的入园企业将达到40家,完成各项基础设施投入。到“十一五”末,开发区面积将不低于30平方公里,落户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3-5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新增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实现税收10亿元以上。目前枞阳经济开发区累计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6亿元,已签约入园项目46个,协议总投资。今年以来,新增入园企业37家,协议投资3,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2亿元
安徽某县纺织园区规划说明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