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浊扬清,废贪立廉
范文
古往今来,人们对廉洁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时代风格,因为地域时空的差异而带给人们多种廉洁,但廉洁所蕴有的内容却是大致相似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是孔夫子对廉洁的诠释。革命斗士方志敏则认为“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则这么解释:“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全能的廉洁。”
廉洁即不损公肥私,不贪污。自古以来,廉洁总是与官、权对应。因此,为官当权者是法正廉明,奉公今来,人们对廉洁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时代风格,因为地域时空的差异而带给人们多守法,还是贪污腐败、利欲熏心,成为了老百姓评判“清官和贪官”的标准。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临走时,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为他送行,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被人们誉为“一钱太守”。
同样,相传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又传说饮着贪泉的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相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而廉洁属理念、信仰、价值范畴,与每个人自身的品质和情操相关。无论你是位高权贵还是布衣平民,凡能法正廉明、洁身自好总能获得声望受到赞誉。因此,为官之道,为人之道,需要用自身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去赢得荣誉,去影响社会,以打造一个充满文明、礼仪、崇尚美德,追求信仰的理想社会。
廉洁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吹出来的,心须是由每个人做出来的,廉洁品质的培养自然就成为每个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牛玉儒,一个富于激情的干部,就像一部发动机一样,既能带动一班人,还能感动更多的人;一个好于部,就像一颗小太阳,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照亮大家。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牛玉儒,在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的493天是这样的,以前在别的岗位上也是这样的。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征。他的逝世,成为了呼和浩特市的倾城之痛。他希望能和老百姓保持亲近、亲密的关系,而不是做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他说:“为官一任,就要为老百姓多办些实事好事。”
梁雨润这样说的“官可以不做,老百姓的事情不能不管。”他在做基层纪委书记的短短五年时间里,就组织查处了无数起群众上访案件,尤其是处理了一批关系老百姓疾苦的陈年积案而备受人们称赞,赢得了诸如“梁青天”、“梁包公”这样的称呼。他用清廉书写了一个百姓爱看的“官”字。当地群众和纪检干部总结出他解决群众问题的“五部曲”:“流泪听状子,承诺定日子,调查进村子,说明耐性子,处理快步子。”他坚信老百姓的事必须“小题大作”。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高尚人格、完美品质所具备的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营造的。范匡夫说得好:“保持清正廉洁的动力是理想信念,是自己的价值观,我感到一个共产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顶得住歪风,经得起诱惑,管得住小节。看到一些腐败者的享乐,我并不羡慕,他们表面上生活得很好,实际上内心压力却是很大,领导干部不贪不占,说话有力,腰板挺直,心灵上很放松,很潇洒。”
“公生明,廉生威”。是为明鉴。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一个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送礼
邵韧兰
小吴是大学毕业生,上星期一刚参加了一家出版社的人才招聘面试,由于应聘的人很多,负责招聘的汪编辑只是让他回家等消息。
老妈让他去给编辑汪先生送条烟。现在这世道,求人办事哪有不送礼的。小吴嘴上应着:“人家是知识分子,进步的先进分子,哪会收这玩艺儿。”可心里也在打鼓,要是其他人都送的话,他岂不是吃亏了吗?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第二天,小吴找到了汪编辑的家,之前他已将家中仅有的二条最高档的烟和一瓶茅台一并带来了(这还是他哥在过年时送来孝敬父母的)。可上了大楼,小吴发愣了,他只知道汪先生家住在A幢B层,可B层还有对门两个屋子,这到底是哪家啊?正在这时,从楼上下来个老太太,小吴还没开口,这位老太太上下打量了一番小吴,向左边门一指便头也不回地走了,小吴自觉没趣,也没多说什么,朝着左边的门上按了两下门铃,迎门出来了一位“金发”女郎,很殷勤的将小吴迎进了家中,那女人倒是眼急手快,还没等小吴开口,已很熟练地将他手中的东西拿进内屋去了,嘴上还一个劲地说:“来就来嘛,还这么客气做啥!你有什么事要找咱家老王帮忙的直接同我讲好了,回头我一定转告,咱们家老王可是个热心肠的人啊……”
一切都很顺利,没过十分钟,小吴已从大楼下来了,事情办妥了,该说的都说了,该送的也都送了,小吴心中暗自庆幸这次的来访,全靠自个儿没认死理,要不然是保不准要吃大亏了。
没出两天,杂志
激浊扬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