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新闻学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
马超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四川、重庆两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状况,接触媒介的目的以休闲娱乐和学习工作为主。然而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和互动创造能力还亟待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证研究
一、研究缘起
新媒体的普及引发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而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和对现实的理解,无一不受到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媒介、选择媒介,不断增强自身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和批判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公民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对于新事物、新现象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各种新媒体的接触和使用也最频繁。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成为当今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媒介素养研究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的英国。1933 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发表了《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首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①。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②。
经过60 多年的发展,媒介素养理念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被广泛接受。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能够针对现实情况提出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还相对缺乏。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起步较晚,关于其媒介素养的研究也相对滞后。基于此,本文选择四川和重庆地区的大学生为例,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基本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川渝两地共8 所大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在两地各随机抽取了一所本一类、本二类、本三类和专科类院校,于2014 年3 月由经过严格培训的访问员在每所学校发放问卷并现场回收。四川地区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剔除废卷后得到有效问卷406份;重庆地区共发放问卷480 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401 份,两次发放共得到有效问卷807 份,%。
三、研究发现
1、调查对象的人口分布情况
在调查对象的基本分布方面,女生(%)略多于男生(%);在专业分布上非新闻与传播学类的学生(%)远远大于新闻与传播类学生(%);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20%、27%、28%。
2、调查对象的媒介接触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有平板电脑,%的学生拥有mp3、mp4 等播放设备,%的学生拥有电子书的阅读设备。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1 %,上网1 至2 %,%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为2 至4 小时,%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4 小时以上。在上网的动机方面,休闲娱乐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第二大上网动机为学习工作,%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xingmaoh
  • 文件大小156 KB
  • 时间2018-01-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