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海外消费回流的使命与担当-企业管理论文
引导海外消费回流的使命与担当
董锡健文
猴年春节过后,在国内网媒、纸媒、视媒、听媒,乃至自媒体等各种传媒上,见到与听到最多的是国入境外“扫货”、“狂购”等林林总总的新司:“今年春节出现‘史上最大出国旅游购物潮’”、“春节成了国人的‘海外扫货节’”、“国人海外抢购场面堪比国内‘春运’,质优价廉生活用品成‘尖货’”、“600万中国容春节海外‘爆购’,消费900亿元人民币”等等,可谓:满目皆是,不绝于耳。
这些信息或消息,对于寻常百姓或消费者来说,可能是茶余饭后的新闻与街头巷尾的话题,然而对于国内的绝大部分商家厂家来说,最多的可能是苦涩与无奈,特别是对于直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沿的国内工商企业来说,最直接、最紧迫的任务,是对标与反思,尤其是对从事民生内需类产业与产品的厂家企业来说,更是实实在在地看到与感到了“落差”与“反差”,而且是相比之下,“落差”与“反差”之大,出乎想象。
究其原委,“落差”成因诸多,其中不失有“服务软件”的“落差”、有“商业模式”的“落差”、有引领消费的“落差”、有“品牌效应”的“落差”,有“氛围营造”的“落差”,但是最大的“落差”,还是商品有效供给的“落差”, 以及满足消费者有效需求的“落差”,综观林林总总“落差”,主要是商品俗套,功能落伍,价格高企,款样OUT,性价比不匹配,缺乏创新创意,没有与时俱进,难以应对正在升级的国内消费市场,尤其是不能满足当代消费主体与主流的消费需求, 以致最终产生了消费者以脚“投票”,潮涌境外“狂购”、“猛扫”,大量的人民币流入境外消费的“外人田”。据国家旅游权威部门统计:2015年,,其中用于购物的竟达7000亿-8000亿元,而仅2016猴年春节,600万中国游客竟在境外消费“刷出”了900亿元的新纪录。纵观国人近年来,到海外“竞购”、“爆买”、“扫货”的“三波”清单,不禁令人颇为感慨,从第一波的“多功能电饭煲、智能马桶盖、空气净化器”,到第二波的“感冒药、眼药水、文具、多功能书包”,直致第三波的“中草药卫生巾、彩妆药妆品、伴手礼、美容电器”等等,几乎百分之九十,是日用消费品,且是新型生活用品,几乎都是轻工业产品。乍一看,仿佛这些商品、用品、消费品,在国内商家都能买到,国内厂家也都能制造;细一探,两者“落差”与“反差”太大了,且不比“感观、款样的赏心悦目”,也不说“质优、信诚的价廉物美”,而更让民化的日用消费品中,所折射与映显的“创新设计、创意构思、诚信之道,以及令人信服的性价比”,着实让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例如:多功能书包,既可缓冲撞击,又能帮落水学生短时助浮,还能利用内置的定位器,找到迷路的孩子,试想这样的多功能书包,怎能不人见人爱,难怪有人一下子托运了20多。又如:据一次购入20盒感冒药的上海妈妈称言,日本感冒药的口感明显好很多,且有专门针对儿童的10多种不同的口味,包装精致,设计非常可爱,哄孩子吃药省力多了。至于“贵爱娘中草药姨妈巾”、“蜂蜜黄油杏仁”、“气垫BB霜”等等,不仅品名赏心悦目,功能卓而不群,而且概念“混搭”,恰到好处,十分抢人眼球,因而也就特别“俘获”中国消费者。
然而,境外商品的这些“优势、特质、含金量,以及‘磁场效应’”之构成,并非是
引导海外消费回流的使命与担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