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政府舆情应对工作十大原则.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政府舆情应对工作十大原则-社会科学论文
政府舆情应对工作十大原则
杨兴坤
2013年9月6日新京报报道,网络舆情分析师被人社部纳入职业培训序列,“主要替领导干部看网”。这表明,舆情应对工作在政府工作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舆情应对工作涉及面广,头绪繁多,局面复杂,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是舆情应对工作在没有先例可循或找不到明确可行的应对办法时,应遵循的准则、规范和要求。
我们认为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以人为本,生命第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特性和本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目的,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现实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和政治民主的需求。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政府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这就要求在舆情应对过程中,要以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满足其物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非简单地堵住舆论的“枪口”。
在事关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的网络与应对过程中,应及时报告,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把人的生命健康权放在首位,生命第一,在信息发布过程中,尽最大努力抢救和挽救生命,先救人后救物。这也是近年来,各国在重大安全事故后,停止部分娱乐电视节目,而及时播报事故、伤亡及救援情况的原因。
二、依法应对,合乎情理
在应对舆情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和准绳,符合宪法、法律、法规和其他规章制度的要求。宪法明确了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权。宪法第27条第1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第41条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在依法保护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同时,要依法规范公众及网民的监督行为,对那些恶意散布虚假信息、诬陷他人、危害国家利益以及对网络监督压制、打击、报复的,对违反有关网络管理或侵犯公民人身权、隐私权、名誉权的行为,有关主管机关要依据情节轻重和危害程度,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我国出台了诸多关于互联网的规定和管理办法,也是舆情应对工作的法律依据,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
舆情应对还应做到合乎情理。不仅对待网民和公众要合情合理,公布的事实真相,事件细节也应符合情理,符合常理,否则必然引起网民的质疑,甚至攻击。
三、及时应对,积极面对
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播迅速,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随着手机上网用户的增加,微博的普遍使用,突发事件、热点新闻、爆炸新闻等传播更是神速。因此舆情一旦爆发,相关部门应坚持“黄金一小时”原则,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应对。从近年来的经验看,凡是有关政府某部门的负面新闻一旦出现,该部门应立即进入舆情应对状态。
舆情一旦发生,基层相关部门应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根据经验,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应对和先期处理工作,而不是消极地等待上级部门来应对,或是等上级过问才开展应对工作。或者消极抱怨,或者简单地“瞒”“捂”“堵

政府舆情应对工作十大原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uzonghong1
  • 文件大小156 KB
  • 时间201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