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读书生活
名人的读书生活
之
李克强,男,汉族,1955年7月生,安徽定远人,1974年3月参加工作,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法律系和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法学学士、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他是中国第一个博士总理,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年轻的副总理。
52岁时,李克强成为中共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最年轻的一位。
李克强出生于安徽一个干部家庭,从小在合肥长大。父亲李奉三对他影响很大。李奉三曾担任凤阳县县长,后来调回省里做文史、地方志一类工作,在农业社会里,退居二线的地方官主持修地方志,往往意味着这个人重视教化、重视传统,同时也爱惜名誉。“造福桑梓”是很多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13岁时的李克强
安徽省文史馆图书室的管理员李诚,是李克强的启蒙老师。
李克强在1997年发表于《安徽日报》的《追忆李诚先生》中写道:“我是在幼年时代认识李先生的,我们同住在一所大杂院里。这所其实并不大的院子,住了十几户人家,不知是因为人丁众多,还是因为院落狭窄,总显得拥挤、庞杂和喧闹。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所院落的唯一神圣之处是拥有一座图书室,藏有近万册书。李先生便是这图书室唯一的管理人员,兼做出纳与采编。”
李克强在上小学的时候曾经有几次偷偷溜进图书室,李诚总是严肃地挥手让他离开。这近万册图书当中,并无一册儿童图书。
“文革”开始那年李克强11岁,图书室因为和“封、资、修”相关而被封闭,但是李克强却有机会进入李诚的家,每天晚上9点钟开始,李诚会给他讲一个小时左右的文史知识。
这一段私下求学富有古代的儒学私学气质。5年时间里,李诚至少传授了被称为“四史”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此外也教他《资治通鉴》、《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
1968年,李克强(前右)送别一位朋友的合影,后左为李皋兰。
后来,李克强进入合肥八中读书,度过了5年的青春。
从初一开始教李克强的退休老师刘世民和李克强更是感情深厚,他是李克强高二班的班主任兼政治科老师。他透露,李克强读书时成绩很好,很勤奋,尤其尊师重道,任河南省委副书记时每次回合肥探亲,必拜访中学老师。
1974年,李克强从合肥八中毕业。不久后,便去凤阳县插队。
“文革”期间,安徽凤阳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1974年3月,李克强到该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白天下田劳作,夜晚挑灯夜读,他在那里深深了解了什么是贫困和饥饿,其吃苦耐劳的品格和才干,深得乡亲们的拥戴,不久便担任了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以至多年后,那里的老乡们还念念不忘他,称赞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总是先做。很善良,当大队书记,从不整人,不欺负人”。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李克强从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考入北大法律系,
凤阳大庙的知青岁月
孙启超,李克强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如今85岁了,脊背有些佝偻,记忆也有些模糊。但他记得29年前那幅画面:一位年轻人坐在田埂上“看青”,黑瘦的身躯上挂一件白汗衫,鼻梁上的眼镜与土地并不搭调,倒是与手里翻的书页浑然天成。烈日炙烤,他抱起手里的《三国演义》,爬上田间高耸的明皇陵,在陵墓上一片阴翳的小树林里继续安静地翻书。传说陵墓是朱元璋为母亲所建。多年后,这里成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以外的旅游景点,导游在讲解时总不忘加一句:当年李克强在这里插过队。
名人的读书生活.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