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学
Contents:
第一节关于情绪情感的经典研究
第二节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病机制
本章重点:
情绪的经典理论
情绪的经典实验
重点提示:
情绪的经典理论
情绪的经典实验
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丘脑学说
动力定型学说
激活学说
边缘系统学说
应激学说
假怒实验
怒叫反应
自我刺激实验
第一节关于情绪情感的经典研究
一、经典理论研究
二、经典实验研究
一、经典理论
名称
作者
时间
1
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1884年
2
丘脑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卡侬()
1927年
3
动力定型学说
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同上
4
激活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林斯莱()
1951年
5
边缘系统学说
帕帕兹()
麦克林(Maclean)
同上
6
应激学说
塞里()
1946年
名称
作者
时间
着眼点
1
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1884年
植物性神经系统
2
丘脑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卡侬()
1927年
丘脑
3
动力定型学说
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同上
大脑皮层
4
激活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林斯莱()
1951年
脑干网状结构
5
边缘系统学说
帕帕兹()、
麦克林(Maclean)
同上
边缘系统
6
应激学说
塞里()
1946年
神经体液调节
1、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
1884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1885年,丹麦生理学家兰格()
情绪是外部刺激引起了内脏反应,内脏反应的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就产生了各种情绪体验。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血管扩张,就会产生愉快感
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减弱,血管收缩,就会产生恐怖感
评价:
说明他们认识到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但受当时生理学发展水平所限,夸大了外周神经系统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
2、情绪的丘脑学说:
1927年,美国心理学家卡侬() 。
大脑皮层对丘脑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当抑制解除时,丘脑的功能就会亢进。情绪过程正是大脑皮层抑制解除后丘脑功能亢进的结果。
丘脑的情绪冲动一方面传入大脑产生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神经达外周血管、脏器形成情绪表现的生理基础。
进步:从脑内寻求生理机制,并把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统一于丘脑的功能。
局限:丘脑损伤并不一定引起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一致性变化,大脑皮层损伤或皮层抑制功能解除的人,并不持久地处于情绪反应增强的状态。
3、情绪的动力定型学说:
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情绪过程是脑高级部位皮层的功能;是条件反射动力定型的形成与变化的表现。
动力定型的形成、稳定过程就会产生阳性情绪体验,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就会伴随阴性情绪体验。
4、情绪的激活学说:
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林斯莱() 。
该理论以脑干网状结构的生理特点为依据。
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动,也包括内脏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生理功能的多样性正符合情绪过程的基本特征。
生理心理学第九章_情绪与情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