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供应链金融比较研究
赵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帮助链内成员盘活流动资产, 目前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有四种模式:商业银行主导模式、核心企业主导模式、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和电商平台模式。文章主要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和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并结合目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情况和创业机会分析, 提出未来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互联网+; 商业模式; 大数据;
作者简介:赵惠(1989-) , 女, 山东省滨州市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投资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7-10-14
Received: 2017-10-14
一、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中国推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缓解钱荒的问题, 但是并没有很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融资贵的问题, 于是一大批的金融创新产品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的兴起, 一方面是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因此身处上下游的中小企业面临着经营成本相对较高的业务痛点, 需要切实有效的银行信贷资金介入模式。另一方面能有效解决传统供应链中的产融分离以及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因为作为产业链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 由于库存、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因素的配合, 能帮助银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点问题, 同时借助自身的资信, 帮助上下游企业实现信用增加。
1.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 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 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1980s后期物流业蓬勃发展, 我国供应链金融产业随之兴起。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开路先锋, 其1999年首先试推“存货融资业务”(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业务) , 2005年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中国物资储运总总司和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签署“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 大量企业很快从这项战略合作中得到融资便利。2006年深发展又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 2007年我国国有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闻风而动, 纷纷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我国供应链金融业逆势而上, 供应链金融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得到了中小企业的青睐。
2.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
(1) , “1+N”模式。银行围绕核心企业, 对上下游的企业进行资金流和物流的管理, 将各个企业和单个部分的不可控的风险转化为整个供应链企业的可控的风险。主要强调以核心企业“1”批量开发其上下游企业“N”, 为这些企业提供融资、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
缺点:由于我国各个部门, 比如企业、银行和物流等部门对技术的要求水平是不一致的, 运用水平也不一致, 因此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会导致不够通畅, 物流、资金流和商留难以对接, 各个部门的信息在各自的部门空转, 导致各自独立发展的技术孤岛。
(2) , 初步实现“四流合一”。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供应链金融的各个参与方衔接起来, 其中包括核心企
互联网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供应链金融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