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短期调节
第一节从衡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国际收支均衡指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衡.
内部均衡:斯旺将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状态定义为内部均衡.
外部均衡是在国内经济均衡发展,内部均衡实现的基础上的衡.
二、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相互冲突
在封闭条件下,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政府追求的主要经济目标。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的政策目标发生了改变,国际收支成为宏观调控所关注的变量之一。
温州和东莞是中国经济中两个重要的风向标,这两个城市的经济运行情况被看做是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回暖的重要参数,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又是判断两城市经济快与慢的重要指标。
温州市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8月份该中心用工缺口36368人,缺口占比73%多,相比6月52%上升了11个百分点。就整个浙江来说,7月份该省用工缺口高达25万人。
William Arthur Lewis(January 23, 1915 - June 15, 1991)1954年发表于《曼彻斯特学报》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刘易斯转折点。
“刘易斯转折点”简而言之就是在这个转折点之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工资都不会涨,在这一点之后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工资开始上涨,人均收入开始实质性地增长.
从劳动力充分供给变化到短缺,在发展经济学上叫刘易斯转折点,这个点就是一个阶段变化。在转折点之前,有一系列的经济特征,比如说,经济增长无论吸纳多少劳动力,都可以在不增长工资的情况下获得。在2004年前的10年内,民工的工资基本没有增长。但是2004年以后,民工工资一年的增长速度,比过去十年增长的速度都要快。与此同时,劳动者与雇佣者的相对谈判地位提高。
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曾经连绵不断的民工潮令企业家们错误认为,民工是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中民工被密集且廉价地使用,民工的生存环境恶劣,民工的劳动力价格长期被严重扭曲,并已达到了极不合理的低水平。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其价值,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正是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这一必然趋势的前奏,是市场供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2003年底农村待转移劳动力应该还有7000多万,但是2004年依旧出现全国性的民工荒。原因就是,农民工的工资实在不能支持其在打工地以后的生活,他们被迫选择离开。而作为新生代的劳动力因为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资薪酬外,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低工资、不佳的生活环境,显然不能吸引他们进入工厂。 随着劳动力绝对供给的减少,“第二代”农民工对工资收入、福利水平要求的提高,中国劳动力缺失将会在未来变得越来越严重。金融危机下的“民工荒”再次凸显了依靠低廉劳动力发展外贸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反过来,“民工荒”将倒逼中国的经济模式转型,尽管这种转型是痛苦的.
在开放条件下,一衡、外部平衡、经济增长和公平的收入分配。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再次起步,要理顺国家、企业、老百姓三部分的分配结构关系。多项改革可能于今年内陆续出台:
眼下贫富差距过大,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第四章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短期调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