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河口概况
1 水系概况
概况
钱塘江,古称浙江。三国时,始见“钱唐江”之名,当时仅指流经钱唐县境内的河段。民国时期方作为全江的统称。各段又有各自的名称。梅城以上北面一支为新安江;南面一支称兰江,两江汇合后称为富春江;闻家堰以下通称钱塘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干流从西到东,贯穿皖南、浙北,在杭州湾的湾口——上海芦潮港与我省镇海外游山的连线——汇入东海,流域跨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五省市。流域面积55558,%在我省境内,%。
发源地:历史习惯是唯长为源,但是,也有径流量大者为源之说。新安江比兰江长,但是流域面积远小于兰江。因此,现在采用“两源说”:
北源:新安江;南源:兰江。两源在建德市梅城汇合。
从北源的源头起计量,一直到杭州湾的湾口,
河长
()
流域面积
()
源头
新安江
11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西南安徽、江西交界怀玉山脉主峰六股尖的东坡
兰江
19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南部的青灵棣尖的北坡
新安江/兰江
梅城下游
24
钱塘江
55 558
钱塘江水系图
干流分区
按照河床特性划分,钱塘江分成山地区河床、河口平原区河床两类。换言之,钱塘江没有平原冲积性河道。
钱塘江干流两类河床
河床类型
地貌特点
山地区河床
峡谷与宽谷相间。
峡谷山高坡陡谷深,纵比降大,河床多由基岩、砂砾石构成,多急流浅滩,断面呈V字形。
宽谷多形成山间盆地,纵比降小,深潭与浅滩相间,河床多由砂、细砾与砾石混合构成,高漫滩和边滩发育,常有串沟、牛轭湖出现。
河口平原区河床
受潮汐影响。在流域径流、潮流作用下,泥沙上下往复搬运。河床由细粉沙组成。河道冲淤多变,主槽摆动频繁剧烈,属游荡型河口。
2 钱塘江河口
河口分区
东海潮汐的影响一直波及到富春江电站,大潮期,电站下游不远的溜江滩水位还有变动,潮汐学中称为“潮区界”,一般,将富春江电站以下称为钱塘江河口区,长281。
河口区分成近口段、河口段、河口湾3个区段,河口区之外为口外海滨。
钱塘江河口分区
分区
分界
区段名
河段长
()
特点
河口区
富春江电站
~闻家堰
近口段
89
河槽受径流控制,宽窄相间,多江心洲河型;
闻家堰
~澉浦
河口段
104
河道受径流与潮流相互作用,自然条件下,河宽水浅,冲淤频繁剧烈,主槽游荡严重
澉浦
~芦潮港与外游山一线
河口湾
87
杭州湾是典型的漏斗状河口湾。湾口水面辽阔,宽100,湾顶澉浦处河宽仅20。
口外海滨
东海
口外海滨
南部是舟山群岛。
涌潮。大潮期,涌潮在尖山下游形成,溯源推进中,逐渐壮大、衰减、湮灭,一直推进到闻家堰以上,全程90余,涌潮的各个发展阶段均处河口段内。
概况
东海潮波传入海湾后,潮差迅速增大,潮流速不断增加,澉浦实测最大潮差达9,是我国潮差最大的海域之一。每潮经过澉浦进入河口段的潮量在35~50间,平均涨潮流量195,000。
流域的径流经富春江电站下泄,进入河口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00,多年平均流量952。流域径流仅为涨潮流量的1/200。
通常,将反映水流输运泥沙的能力的流量称为“造床流量”,以富春江电站下游为代表的钱塘江上游的造床流量为1980。上游河流造床流量与下游涨潮平均流量的比值成为径流潮流比,这个参量反映了河口河床的特性。,因此造成澉浦以上河道系统的淤积。
钱塘江上游少沙,年输沙量仅6~8。河口泥沙主要是通过杭州湾进入的海域来沙。每潮进出澉浦的泥沙在10上下,已大于上游一年的来沙量。
钱塘江河口三个特点
——下游河口湾,杭州湾平面呈漏斗状
——潮汐强径流弱
——泥沙来自海域
潮波在杭州湾溯源传播的过程中,涨潮流速不断增强,湾顶附近河床经受冲刷,泥沙被潮流输运到上游河段。上游流量较小,泥沙无法被落潮流尽数冲刷,因此,总体看来,河口段下冲上淤。这局面形成了钱塘江两种特殊的地貌。
从近代过程看,钱塘江沙坎已经处于平衡状态,但是,一天两次潮涨潮落,泥沙不断上下来回搬运。潮强流弱时,沙坎淤积,潮弱流时冲刷。随着潮汐、径流强弱变化,河口段成为演变剧烈频繁的地段,上游近口段、下游河口湾的河床相对比较稳定。
钱塘江河口两种地貌单元
地貌单元
成因
范围
形态
涨潮冲刷槽
涨潮流冲刷形成
从杭州湾傍北海域,进入尖山河段,强时可延伸到盐官以上
冲刷槽闭合线的尖端指向上游。因潮流强劲,钱塘江河口的涨潮冲刷槽规模巨大,槽形宽阔,
钱塘江河口概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