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九
民族礼仪,尊重团结
任务一
了解礼仪的民族性
任务二
了解少数民族的礼仪
Contents Page
目录页
任务一 了解礼仪的民族性
周总理在西双版纳过泼水节
引导案例
1961年4月13日,泼水节那天早晨,周总理来到西双版纳的曼厅寨视察,看到一群傣族农民在荔枝树下跳象脚鼓舞,他便接过一只象脚鼓,和农民合着拍子一起跳起来。在开始泼水的时候,周总理和周围群众都用一根柏枝条蘸着银碗里的水互洒。傣族有个风俗,泼水节水泼得越多,越热烈,就表明彼此越亲密,越尊敬。傣族群众觉得只用柏枝蘸水洒,还不能表达对周总理的感情,于是就改用大盆来泼水。周总理的警卫人员担心首长的健康,就用雨伞去挡水。周总理立刻让他把雨伞收起来,并说:“不要紧的,要到群众中去,和大家一样。”周总理放下银碗,拿起一只脸盆,把一盆盆清水向群众泼去。大片大片的水花在天空飞舞,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一道道彩虹,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了解礼仪的民族性
一、我国的民族概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划分,我国目前有汉族、满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苗族等56个民族。
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700 多万人。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白族、朝鲜族、哈尼族、黎族、哈萨克族、傣族等。
了解礼仪的民族性
二、礼仪的民族性
当我们与不同的民族交往时,应该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中国人很早就提出了“入境问俗”“入乡随俗”的交往原则,与其他民族交往或者去其他民族聚居地之前,要先了解对方的生活习俗,不做出伤害对方情感的任何举动。
任务二 了解少数民族的礼仪
有惊无喜的“见面礼”
引导案例
某学校的两名同学,一人来自东北吉林,另一人来自甘肃兰州。寒假期间,吉林的同学决定去兰州旅游,并顺便看望兰州的壮族同学。出发前,她精心挑选了价格昂贵、品质上等的干蛤蟆(东北林蛙),决定带给她同学的母亲补身体,因为林蛙油(又称蛤蟆油)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她带着这份礼物来到了同学家里,原本想给同学一个惊喜,可是刚刚拿出这份“礼物”并解释如何食用时,同学和他的母亲看到这些晒干的林蛙,顿时面色难看,一脸很尴尬的样子。
了解少数民族的礼仪
一、壮族的民族礼仪
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壮族平时也有相互做客的习惯,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壮族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
壮族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 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一)主要礼仪
中华礼仪(9)[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