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厕筹.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庄子·知北游》: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
《五灯会元》卷十五:
僧问文偃:“如何是佛?”文偃道:“干屎橛。”
前者谓道无小大,后者谓不执诸相,皆大道理。
郝懿行《晒书堂笔录》:
旧传有妇人笃奉佛经,虽入厕时亦讽诵不缀,后得善果而竟卒于厕,传以为戒,虽出释氏教人之言,未必可信,然亦足见污秽之区,非讽诵所宜也。
既然不执诸相,则入厕读书亦是无妨的,周作人《入厕读书》评道:
佛教徒似乎对于厕所向来很是讲究。偶读大小乘戒律,觉得印度先贤十分周密地注意于人生各方面,非常佩服,即以入厕一事而论,后汉译《大比丘三千威仪》下列举“至舍后者有二十五事”,宋译《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六自“云何下风”至““云何筹草”凡十三条,唐义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二有第十八“便利之事”一章,都有详细的规定,有的是很严肃而幽默,读了忍不住五体投地。我们又看《水游传》鲁智深做过菜头之后还可以升为净头,可见中国寺里在古时候也还是注意此事的。
另,《毗尼母经卷》有云: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一比丘,婆罗门种姓,净多污,上厕时以筹草刮下道,刮不已便伤破之,破已颜色不悦。
诸比丘问言:“汝何以颜色憔悴为何患苦?”即答言:“我上厕时恶此不净,用筹重刮即自伤体。是故不乐。”
诸比丘以上因缘具白世尊。佛唤此比丘问:
“汝实尔不?”
比丘白佛:“实尔世尊。”
佛言:“汝犹尚自污其身,况复余人。”
佛种种呵责此比丘已,语言:“应当自拥护身。若欲便利时,不得恣意用力放令出声,应当徐徐渐渐令出。上厕去时,应先取筹草至户前三弹指作声,若人非人令得觉知。户前安衣处脱衣著上,若值天雨无藏衣处,持衣好自缠身。开户看厕内,无诸毒虫不,看已欲便利时,应徐徐次第抄衣而上,不得忽褰令露身体。”
坐起法:不中倚侧当中而坐,莫令污厕两边。欲起时衣,次第渐渐而下,不得忽放。
上厕法:一一三摩兜犍度中广明:诸比丘上厕时,坐起处危疲寄。佛闻此已,听行来处安好板,莫令高下不平。起止已竟,用筹净刮令净。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令净,不得厕板梁栿上拭令净;不得用石,不得用青草;不听诸比丘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度量法:极长者一磔,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著净筹中。是名上厕用厕筹法。
尊者迦叶惟说曰:“得用石用瓦。”
昙无德不听也。
上厕有二处:一者起止处,二者用水处。用水处坐起褰衣,一切如起止处无异。厕户前著净瓶水,复应著一小瓶,若自有瓶者当自用,若无瓶者用厕边小瓶,不得直用僧大瓶水令污,是名上厕用水法。
将佛比作“干屎撅”,是禅宗的一种机变;而如厕的戒律,是佛家的一种修持。因机变而弃修持,正反映出中国人过于灵活,不遵法度的传统,正由此产生了禅宗,既迷人又令人怀疑。
话题扯远了,还是说厕筹,有人说厕筹是由印度通过佛教传入中国的,佛经可证;亦有人谓,“干屎撅”即指厕筹。此二者我皆有疑。
“干屎撅”我一向理解为风干的“人中黄”,说是厕筹,须有明证方能服人;至于厕筹的知识产权来自印度,感情上就难以接受。记得小时候,孩儿们曾戏道:在野外大便无纸,蛤蟆在一边教你:棍儿刮!棍儿刮!
“棍儿刮”是最原始的方法,相信有人类就会

厕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5-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