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述要
首先说说来源。
《琴操》载:“伏羲作琴。”
《琴当序》中载:“伏羲作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新论》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武王改为七弦。”
至今,古琴仍然七弦。每张琴上都有标识,用金玉做的圆点作为装饰,称之为:“徴”。全琴共有十三徴,以指按而奏,共有十三音。
但是今天的古琴,长只有三尺六寸三分。自古以来长度一直在不断缩小,最后逐渐固定在此格。据说是因为上古之人比较高大,后人身高不断减少,导致古琴尺寸缩短。
古琴对古人来说,不但是乐器,也是抒怀寄情之物。
陶渊明云:“但得琴中趣,何牢弦上音。吾辈业琴,不在记博,惟知琴趣,贵得其真。若〈亚琴操〉、〈怀古吟〉,志怀贤也;〈古交行〉、〈雪窗夜话〉。思尚友也;〈猗兰〉、〈阳春〉。鼓之宣畅布和;〈风入松〉、〈御风行〉,操致凉飕解愠。〈潇湘水云〉、〈雁过衡阳〉,起我兴薄秋穹;〈梅花三弄〉、〈白雪操〉,逸我神游玄圃。〈樵歌〉、〈渔歌〉,鸣山水之闲心;〈谷口引〉、〈扣角歌〉,抱烟霞之雅趣。词赋若〈归去来〉、〈赤壁赋〉亦可咏怀寄兴。清夜月明,操弄一二,养性修身之道,不外是矣。岂徒以丝桐为悦耳哉。”
〈粤考〉载:“琴之为德,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古之明王君子,故咸亲近焉。其制:材采峄阳之桐,弦取蚕桑之丝,徴用丽水之金,轸尚昆仑之玉。著于诗书,及于子史,指不胜举。上古伏羲作琴,以修身理性,反起天真。琴为乐统,足以和人意气。”
总而言之,古琴不但是乐器,也是君子高洁情操的表现。所谓乐由心生,从琴音中即可听出此人志向性格和道德品德。有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和子期的典故即由此来,哪怕一方是高官,一方是樵夫,尊卑地位都不等同,但琴音却使二人莫逆。以致子期身亡后,伯牙感痛,摔琴酬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隐世之人喜欢弹琴的更不在少数,比如魏晋乱世中的竹林七贤,常聚在一起,对竹弹琴饮酒,成千古佳话,以此来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其中尤以嵇康著名,一曲“广陵散”为天下绝响。
至于仕林中人,弹得一手好琴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自娱,可以显才,也可以在官居闲暇之余借琴抒怀,从来只有祸从口出,却不曾有祸从琴出;在古时政治黑暗的年代,也许琴音才最能散去那种不得志或者是不能说的郁闷和苦闷。
古琴的所有尺寸长短均有象征意义。
桐木属阳,用来制作琴面;梓木属阴,用来制作琴底。取其阴阳调和之意。
琴面圆形,象征天;琴底方形,象征地。琴宽六寸,象征六合;长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日周天,琴徴十三个,以对应律吕天象中的十二个月,剩下一个象征闰月。
琴弦有三节,声音自尾到中徴为浊声,自中徴至第四徴为中声,上至第一徴为清声,这与开始是黄钟而最后是应钟的编排程序相同。
琴的上部称“池”,池即水,意其平整;下部叫“滨”,滨就是服从之意。
古琴前宽后窄,象征尊卑;龙池八寸,象征八面来风;凤池四寸,象征四气应和;腰腹四寸,象征四季气候。
舜作五弦,象征五行而与五音相对。第一弦为宫,尚中央土;次弦为商,尚西方金;次弦为角,尚北方水;次弦为羽,尚东方木;次弦为徴,尚南方火。以此相递相生,合于四序。大弦为君,小弦为臣,以合君臣之序。周文王加一弦,称“少宫”;周武王又加一弦,称“少商”,和前五弦合起来象征七星。
至于古琴各部分命名,也有象征意义。
琴上有龙池,象征潜龙;龙出
古琴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