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豆叩镇
乡
村
旅
游
发
展
规
划
二0一四年四月
平武县豆叩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讨论稿)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开发,以乡村旅游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工业生产发展,四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促农增收,推动全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农业观光体验、生态休闲为主题,制定平武县豆叩镇乡村旅游规划。
一、乡村旅游环境和资源概况
(一)豆叩镇概况
豆叩镇位于平武县南边的清漪江畔,是清漪江流域“三乡三镇”的中心集镇,国家六部委批准的全国重点小集镇、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镇、四川省安全社区、四川省卫生镇。是平武最大的羌族聚居镇,辖区面积150平方公里,辖14个村和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8305人。现有2所中心小学、1所民办幼儿园,中心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4处,派出所1所,5家茶叶企业(其中1家手工制茶企业)。
(二)发展优势
:豆叩镇是清漪江流域的中心集镇,距绵阳市区96公里、平武县城74公里,与北川县贯岭乡,平武县平通镇、大印镇、徐塘羌族乡毗邻。全镇幅员面积150平方公里,境内山清水秀、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环境宜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豆叩镇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有厚实积淀的历史文化,及诸多美妙的传说和神奇
故事。一是羌族风情浓郁。这里羌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0﹪以上,羌族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羌族歌舞、服饰、刺绣以及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完善的保留和传承;二是茶文化历史悠久。拥有全国稀有的高山大窝茶叶基地,采茶制茶历史十分悠久,境内百年老茶树比比皆是。早在宋代,“龙州青丝”茶便被钦定为贡品,豆叩作为古老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茶叶流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是古牌坊彰显红色文化。豆叩镇的古牌坊位于清漪江畔的灯笼桥头,是大清道光年修建灯笼桥时立的牌坊,后红军经过时将其文字铲掉刻上了“赤化全川”、“参加红军打到成都重庆去”、“穷人要保护自己的苏维埃”等字样,因而又被老百姓尊称为“红军纪念碑”。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牌坊被移至文化广场,并进行修复,成为豆叩镇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四是豆叩古寺感召佛禅文化。豆叩寺始建于元末明初,为全楠木建筑,坐落在豆叩镇文化站旁。,该寺原名“五显庙”,为窦、寇两姓人家捐资修建,又名“窦寇寺”。寺院依山就势,临水而建,全寺由山门、罗汉殿、观音殿、正殿(大佛殿)组成,由于文革时期被破坏,现仅保留下正殿(大佛殿)。2007年11月,豆叩寺被四川省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豆叩镇境内沟壑纵横,水流清澈充沛,清漪江、徐塘河穿境而过,数十条溪沟与其汇合。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4%。豆叩境内无工业企业、无矿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曾有国家大熊猫、黑颈鹤出现豆叩。境内有青鹿、黑熊、岩羊、红豆杉、珙桐、等珍惜动植物资源,有竹荪、羊肚菌、山核桃、鹿耳韭、红心猕猴桃、樱桃等丰富的野生植物、水果可以不同季节采摘。近几年规模种植三木药材达
8000余亩。
:豆叩镇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自古为“貢茶之乡”,境内现有茶叶基地20500亩,其中可作为旅游观光基地的标准化茶叶基地11000亩,茶叶年产量2400多万吨。“平武绿茶”采用羌寨高山茶园之初春绿茶为原料,集千年制茶之经验,结合现代工艺而成,以其茶质纯净、滋味醇和、外形挺秀、无农残、耐冲泡等优异品质闻名遐迩,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境内有楠竹资源2650亩,规划的茶叶配装竹品工艺编制品正在进行。境内还有华丰村半山腰屹立的鲁班洗脚台、千年的马灵光神树,银安村数百年的玉龙石拱桥、千年的红豆杉树,银岭村的河沟孤岛上的千年红豆树、大清同治四年建筑的羌族木制吊脚楼民居建筑群、皇亲例赠古墓群,紫荆村古楠木廊桥、古建筑民居的门口悬挂的2块进士牌匾。
:九环路复线省道平(武)平(通)路穿镇而过,距绵阳市区96公里(自驾车程约1小时40分钟),距平武县城(深山故宫报恩寺)73公里(自驾车程约1小时20分钟),道路安保设施基本齐全,通村水泥路全覆盖,30%的社实现水泥路。沿绵阳、江油而上,经北川桂溪乡(猿王洞),平通场镇平关大桥上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豆叩镇。每天有多趟过往江油、绵阳的客运班车,交通便捷。
目前正在设计并准备实施的绵九高速公路的建设完成,将极大的缩短绵阳至豆叩的距离。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设计依据
(一)指导思想:根据中共平武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两条主线”、四大重点工作,“一心、一廊、四集群”旅游发展规划,豆叩镇在内的清漪江集群主要依托羌族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在清漪江流域,深入挖掘羌风民俗,大力发展茶叶、果梅、中药材等观光农业,
平武县豆叩镇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