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章节
第二章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
授课对象
生物科学本科
授课时数
4学时
授课时间
第三学年下学期
授课地点
教学楼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标:
1 掌握对不同类型资料的整理和相关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
2 强调对平均数、变异数和变异系数基本概念的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
1 大样本连续型变数资料的分组方法
2 次数分布表与次数分布图的制作
3 平均数、样本标准差、样本变异系数的意义、作用和计算方法。
难点:
平均数、方差计算及特性。
教学方法与组织安排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CAI课件为辅。
时间安排:教师讲授本次课内容大课180分钟,课堂提问5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CAI课件、举例。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提纲、课堂小结与课后练习
一、教学提纲
一)试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试验资料的类型
:由计数和测量或度量得到的资料。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
:指对某种现象只能观察而不能测量的资料。
2试验资料的搜集
:分普查和抽样调查
3试验资料的整理
:数据本身是否有错误、取样是否有差错和不合理数据的订正。
(频数)分布表和分布图
统计表与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图
1. 编制⑴求极差⑵划分组段⑶统计各组段内的数据频数、列表
2. 类型对称分布偏态分布
3. 特征集中趋势central tendency 离散趋势tendency of dispersion
4. 应用揭示分布规律分布特征便于发现可疑值、进一步计算
二)试验资料特征数的计算
1、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平均数 average
1)均数 mean ⑴意义⑵适用条件⑶计算
2)几何均数 geometric mean ⑴意义⑵适用条件⑶计算
3)中位数 median ⑴意义⑵适用条件⑶计算
2、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
1)极差 range ⑴意义⑵适用条件⑶计算
2)方差 variance ⑴意义⑵适用条件⑶计算
3)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⑴意义⑵适用条件⑶计算
4)变异系数coefficient ⑴意义⑵适用条件⑶计算
二、课堂小结
为了解定量变量的分布规律,可编制频数表并绘制频数分布(或频率分布)图,用于描述资料的分布特征(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以及分布类型(对称或偏锋)。
描述性统计量可以用来定量地刻画统计分布的特征。常用的描述性统计量有三类:描述集中趋势的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描述离散趋势的极差、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描述分布类型的偏度系数与峰度系数。
三、课后练习
1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有哪些?其适用情况及计算。
2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有哪些?其适用情况及计算。
3如何编制频数表、其分布特点与分布类型。
4绘制统计表与统计图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内容与组织安排:
第二章试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
介绍本章教学目标,回忆统计学的概念及其内容,引出本章内容
本次课程主要讲述三方面的内容:1资料的分类;2资料的整理;3常用统计表与统计图。
要求:掌握资料的分类及各种资料的特点;连续性数量性状资料的整理与分组方法及其步骤;折线图、矩形图及其条形图各适用于何种资料。了解质量性状资料数量化的方法;质量性状资料的整理;资料整理的必要性;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用途;常用的统计表与统计图。
第一节试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由调查或试验收集来的原始资料,往往是零乱的,无规律性可循。只有通过统计整理,才能发现其内部的联系和规律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资料整理是进一步统计分析的基础,本章首先介绍资料的分类,然后介绍不同类型资料的整理方法。
一、试验资料的类型
正确地进行资料的分类是资料整理的前提。在调查或试验中,由观察、测量所得的数据按其性质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数量性状资料和质量性状资料两大类。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是指能够以量测或计数的方式表示其特征的性状。观察测定数量性状而获得的数据就是数量性状资料(data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数量性状资料的记载有量测和计数两种方式,因而数量性状资料又分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两种。
(一)计量资料指用量测手段得到的数量性状资料,即用度、量、衡等计量工具直接测定的数量性状资料。其数据是用长度、容积、重量等来表示,如体高、产奶量、体重、绵羊剪毛量等。这种资料的各个观测值不一定是整数,两个相邻的整数间可以有带小数的任何数值出现,其小数位数的多少由度量工具的精度而定,它们之间的变异是连续性的
第二章 资料搜集与整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