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地震偏移技术研究进展.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郑海山
(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
摘要: 以实现空间正确归位为目的的地震偏移技术方法业已历经了长足发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成
为人们理论研究的热点,然而在综合考虑偏移策略、算法、参数和速度等决定剖面质量因素之后,不难发现理论与实际应用上的巨大差距。近期地震偏移技术的研究进展迅速,三维深度偏移和适用于复杂介质情
况的综合方法将有望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震偏移;地震勘探;地震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 P544 .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5589 (2000) 04 - 0392 - 05
反褶积、叠加和偏移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三大技术。作为唯一一项由地震勘探本身发
展起来的数据处理技术,偏移无疑是三者中最富挑战性的。这不仅在于偏移所要处理的问题的复杂性、未知性,也在于偏移方法本身就需要人们去开创。把握其基本原理,了解发展状况是很必要的。
作为提高空间分辨率的主要手段,地震偏移就是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实现反射界面正确的空间归位,即成像,故又称偏移归位或偏移成像1 。即要实现地震剖面上同相轴与实际
反射界面在位置、长度、倾角等的一致性2 。其技术关键是要确保能够实现地震记录上的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的同相叠加。最重要的是获取合理偏移速度。现今偏移通常被看为逆传播过程。按维数有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按偏移与叠加的次序有叠前偏移和叠后偏移;按对
速度的适应能力有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 按算法有积分法、有限差分法、频率波数域法等。
上述各项的不同组合有二维叠前深度偏移,三维叠后时间偏移等。
偏移剖面的质量决定因素
我们的目标是在效率与质量之间寻求最优。这考虑了经济因素,也是因为即使采用目前最复杂最精细的偏移过程,也无法实现完全归位3 ,4 。考虑质量,应选择三维偏移、深度偏移、叠前偏移;考虑效率,则会做出相反的决策,这就是偏移策略问题5 。简单地层情况, 应选择叠后时间偏移;上覆地层横向速度梯度大,应选择深度偏移; 出现倾斜同相轴交叉及与复杂表层构造有关的非双曲线时距曲线同相轴,应选择叠前偏移;二维偏移无法消除明显的空间效应,三维偏移就成为必然。随后确定偏移算法,其原则是选择能适应倾角归位和速度变化梯度(垂直与水平) 的偏移算法。二者难以同时达到,至今人们尚未获得既能处理大倾角、又能适应较大速度梯度、计算量又不太大的算法。因此只能根据偏移要求及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算法。偏移算法选定后,设置相应的偏移参数是很重要的。每一算法都有一至两个主要参数。输入数据也很重要,为使目标体完全成像并防止边界效应,既要确保观测
1
收稿日期:2000 - 03 - 06
作者简介:郑海山,男,1977 年生,硕士生,主要从事地震地球物理研究 1
长度(面积) 、记录时间足够大,也要做好镶道、镶边、插值、剔除异常振幅值等工作。偏移速
度是决定偏移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速度 10 %的误差将导致水平位移 21 %的误差,随着深
度加大,同相轴误差会拉大。只有速度误差降至 2 %以下,偏移才具有可接受的效果。
早期三种基本波动方程偏移
15~20 年前,本文所讲的三种基本波动方程偏移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已基本成熟。它们都是建立在波场的反向外推技术之上的1 ,在均匀介质中 Kirchhoff 积分与 f

地震偏移技术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uhouhui915
  • 文件大小453 KB
  • 时间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