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0257一5876(20()5)以一0()80一09
从“气盛言宜”到“以气使词”
—从“养气”说论辛弃疾对韩愈的文学认同
赵晓岚
内容提要韩愈由孟子“养气”说引申出“气盛言宜”论,其本人诗文之盛气则源于其道德、学
识之“养”。南宋理学成熟,民族矛盾尖锐,以“气”振发人心极为迫切,辛弃疾遂再倡“养气”说。
“气”既见于其政论,又见于其词作,扛鼎的笔力来自胸中盛气,辛弃疾以盛气使词,词中自见其不
凡之气。而历代之论韩、辛,颇见相近之评价,从韩“气盛言宜”到辛“以气使词”,可看到他们共有
的沉雄奇险、骨力怒张,一改传统儒家的“中和”之音,这又与两人的遭遇、个性、才力、学识以及艺
术上求新求变的思想有关。韩诗狠重奇险为唐诗之一变,辛词自险至奇更在词坛别立一宗。
关键词辛弃疾韩愈养气说气盛言宜以气使词
笔者在研究中注意到:辛弃疾屡屡提到
韩愈,辛词中用到韩愈诗文者有91首105
处,占辛词总数的14%强,辛诗中用到韩愈
诗文者有10首13处,辛文中用到韩愈文者
有1篇。合计102首(篇)119处。辛弃疾为
什么如此频繁地引用韩愈作品?这两人究竟
有何类似?笔者以为其中大有可发掘之处。
辛弃疾景仰韩愈,词与诗文中留下的
“韩迹”如此之多,这当然与两人都有矢志不
渝的人生追求和强烈的事功意识以及逆流而
上的直谏精神有关。但文人本色以及“文的
自觉”意识,使韩愈在文学上的地位要高于
他在儒学上的地位,辛弃疾诗词中,屡及韩愈
文学事,更多可见的是其文学思想的影响。
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曾以宋词比
唐诗,有云:“南宋惟一稼轩可比昌黎。”¹此
处稼轩、昌黎之拟虽言之不详,读者却可从中
窥见出于王氏所论本意之外的意义:韩愈以
一80一
文载道,为振兴儒学而兴起的古文运动,使之
成了“文起八代之衰”的人物,道与文统一;
又以文为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
思雄,崛起特为鼻祖”º。辛弃疾将词作为陶
写之具,抒写抗金复土之胸襟,将视为小道的
词转为向言志、载道移位,思想与创作统一;
又以文为词,其表达方式必然个性鲜明,在苏
轼的基础上进了一大步,“于剪红刻翠之外
别立一宗”,与韩愈的文体革新相似,成为
“迄今不废’,的伟大词人»。故在南宋词坛
“词中昌黎”,惟辛弃疾一人可当此任。细究
之,在创作题材、宗旨、风格、手法诸方面都有
相似之处,其中,“气”尤为关键之词,故本文
专论两人的“气盛言宜”与“以气使词”。
国
“
气盛言宜”是韩愈重要的文
学思想,而辛弃疾之可比韩愈,主要
当在于他是南宋词坛“养气”说的
代表,他为“小道”的词注人至大至刚之气,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于传统的词苑外别立一宗。
在以气象见长的盛唐诗歌之后,中唐的
韩愈多以“力”许人并自期,而“力”则与
“气”密切相关。韩愈《病中赠张十八》云:
“龙文百解鼎,笔力可独扛。”二句皆出自《史
记》,前用《秦本纪》“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之
鼎”,后用《项羽本纪》“力能扛鼎”,作者以此
赞张籍文字有力。无独有偶,辛弃疾也用此
意赞友人文章:“天与文章,看万解龙文笔
力。”(((满江红·席间和洪景庐舍人》)¼而
其词亦被人赞为“真是笔力扛鼎”之作½。
文章的扛鼎之力何来?鲁迅在《魏晋风
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论及曹巫诗
赋时说:“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
外,加上壮大”(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
同)¾,显然文之“力”与文之“气”有关。而
韩愈、辛弃疾都是“养气”说的极力提倡者。
韩愈在《答李栩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
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说¿,此承孟子“我
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来,此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孟子·
公孙丑上》)。孟子之“养气”,注重主体道德
意志之修养,就是以儒家仁义之道为内容的
道德修养学说。随着“文的自觉”时代的到
来,魏晋才真正形成了古代文学理论的“养
气”说。曹巫《典论·论文》最先以气论文,
他的“文以气为主”之说,既包括创作论中作
家的先天票赋,也包括批评论中作家气质个
性在作品中的体现。刘娜的《文心雕龙》论
“气”有六十多处,所指更为广泛,涉及到作
家的精神世界、才力才气、作品风格、音节声
气乃至自然之气。其《养气》篇所云,显然受
道家虚静以养气的影响较深,强调“节宣”去
欲以“清和其心,调畅其气”,培养并保持旺
盛的创作精神状态,最后达到“从容率情,优
柔适会”的审美境界À,这与孟子的“养浩然
之气”所指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的精神境界
虽近似却又显然有别。
韩愈领导的中唐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一
场
从“气盛言宜”到“以气使词”赵晓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