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的百里长廊
------学习“十七大”报告谈科学发展XX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县委、政府,为更好、更快的发展XX,提出了沿过境305省道,建设百里长廊的宏伟工程。这是推动我县城镇化道路的最佳选择,是推动XX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将载入XX发展的史册。它的构思与形成,认识与统一,建设与发展,实施与完善,形象与感受,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摆在了XX人的面前。本人不是直接参入者,只能谈一些浅显的看法,来帮助人们提高对建设百里长廊的认识。
一、百里长廊的形成背景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与路相伴的,总是以城市为轴心,人口总是不断的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社会动荡的时候,为了安全,人们从平原来到山区;社会安宁的时期,为了富足,人们又从山区来到平原,来到路的两边,来到城市。为寻求更捷径的路程,从远古探索到现在。这就是当今的城市化道路。全世界是这样,全国是这样,XX也是这样。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因农村政策不活,科学种田水平很低,受计划经济约束,农民种粮不能果腹,为了填满肚子,让出更多的平地种粮食,把人敢到山上去住,人们住的房是“前面塌一片,后面夸一片,你要去他家,就是一身汗”。有一个公社的党委书记,为了让老百姓,能在平地上建房,冒着多大的风险,为老百姓说了一句话,曾受到了无限的批评,显些革职。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经济进行,农民开始在路边建房,获得在集镇上居住的机会。当时,有一批农民优先来到集镇,来到当时的316国道,因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成了半拉子工程,过了十多年,才看不到那时的痕迹。同时一些农村劳力到城市里打工,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改变自家住地的贫困与落后。
到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在家种田的农民有吃有余,外出打工的农民,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技能,挣得的收入就不再是改变老宅,他们从山上来到山下,从偏僻地来到路边,从自然的庄院、村落来到集镇,从农村来到县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居民转移。
历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改革步伐加快,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外出打工的农民依靠自己的技术和智慧,挣得了更多的钱,有的还当上了老板,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他们用自己挣得的更多的收入,不是住家地的发展了,而是为了当地的发展,因而带动了一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县城,还有的与城区贵族一道进入到大中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的县委、政府,始终带领全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把握导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致力探索加快XX发展的道路。在对发展的认识上,从认识县情到认识抓产业;从认识到发展不够到加快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从“百里山城,千里林海”到“十里长街”,“鄂陕大道”;从“先导优势”到“全面发展,整体推进”;从“国道经济”,“集镇经济”,到“水电开发”,从“四大产业”到“四县战略”。始终在探索XX捷径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措施上,从过去不让农民在路边建房,到把山上的农民迁到山下,引导农民来到路边来发展经济,来到集镇建设新的家园,来到县城来享受都市生活;从抓党政直机关住地建设,到抓小康建设,小集镇建设;从老城区,到新城区,从基础设施,到房地产业,抓县城中心区建设;从完全依靠国家投资,到激发内资,到招商引资,鼓励全社会投资,抓产业建设;从总体经济发展,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一个一个的问题解决。在发展的成果上,基础在牢固,产业在壮大,总量在增长,实力在增强,差距在缩小,生活在富足,小康在迈进。
新一届县委、政府,基于此上,从XX的资源、基础、条件、现状的出发,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深刻分析发展慢的原因,充分认识道与路的作用,充分肯定城区具有带动农村的作用,充分估计现代农民的去向,充分考虑XX发展的区位空间,用科学的态度,站在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百里长廊的重大战略措施和宏伟目标。
百里长廊的提出和实施,无论是从XX的政治角度,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文化角度;无论从人们生存,生产角度,还是从现代生活角度。均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发展的必然性。有路才方便,小路小发展,大路大发展。有路就有道,有房才有城,有人才有市。只要有人居住在大道的两边,他们的资本就可以把一个一个独立的集镇,通过道与道、房与房、户与户、人与人、绿与绿,连接成百里的山城,百里的长廊。
以城建城,以道形城,以城连城,这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位之一。那一个地方的发展,不是城市的优先发展,那一个地方发展的快,不是城市发展的快。只要你走出去就是,只要你坐上车看的就有。这是商品经济发到一定的阶段后,人口流向城市带来的必然结果
四位一体的百里长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