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山水田园诗解读
山山水水总关情
一、山水田园诗概况
⒈概念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魏晋六朝,既是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的时代,又是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这样特殊的社会条件和风气,将诗人带到一个新的天地,看到了远离嚣闹的都市和政治风波的自然山水之美,并有了“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审美新发现,于是,他们苦闷的精神和悲愤的感情,便在这足以娱情解忧的青山绿水间觅得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处所。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达与当时两种社会风气有关:一是漫游之风,二是隐逸之风。
盛唐社会的繁荣为文人的漫游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与精神条件;晋末宋初人们对自然美认识开始觉醒,经过300年左右的沉积,盛唐人认识、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已经有了大进步,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魏晋人的隐逸往往为了躲避政治斗争,而盛唐人隐逸往往是求仕的准备。唐统治者尊崇道家、道教,常常礼聘著名道士出山,这就为士大夫们提供了出仕的“终南捷径”,因此隐逸之风便盛极一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诗的后半部分很明显地向张丞相表达迫切要求援引的心情

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语言质朴淡雅,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主旨情感
及常见意象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一)?
诗经·邶风·式微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一热爱自然、生活,钟情山水、田园
: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葵藿、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
:
这些景物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与官场的污浊和紧张压抑形成对比,与诗人身处其中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和谐统一的。)

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yd13607
  • 文件大小1.33 MB
  • 时间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