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朵名花
制作人:徐海琪、周惠琳
目录
乌孜别克族
肉孜节
肉孜节又叫“开斋节”、“尔德节”。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每年教历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要求信徒们做到清性寡欲,成年人只能在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进餐,白天禁止饮食。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封斋。满一个月后,为庆祝信徒们圆满地完成了功课,在教历的十月一日举行开斋仪式。节日的前几天,乌孜别克族人往往要打扫卫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和糕点,以款待宾客。
节日那天,人们普遍要洗澡、理发、穿新衣,然后到清真寺做节日礼拜。礼拜结束后,就可以走乡串户,向亲戚朋友拜年祝贺,与左邻右舍互致问候,共度节日。在欢庆节日期间,常常举行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按照伊斯兰教教历,每年为354天,比公历少11天左右,故斋月和斋期每年均不相同,大约每31年循环一次。
饮食
乌孜别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为主。面食以馕最为常见,其做法与维吾尔族烤馕方法大同小异,民间烤馕有油馕和肉馕之分。除油馕和肉馕外,还有窝窝馕、片馕等数种。
奶茶是乌孜别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乌孜别克族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较简单,多以切小块的馕泡奶茶。
饮食
典型食品主要有:那仁,乌孜别克族的传统风味食品。用来招待贵客,食用时一般情况下用手抓食;米肠子,乌孜别克族传统小吃,用羊肠、加米和佐料等灌制而成。
“库尔达克”(洋芋炖肉)、“那仁”(熟羊肉块和面条葱头、酸奶搅拌在一起,浇肉汁,加上佐料用手抓食)是乌孜别克族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肴。
民居
乌兹别克族的建筑造型与居室布局、陈设具有典型的中亚风格。他们的民居建筑多为庭院式,分为楼房和平房两种。
有一种普遍的传统楼房建筑形式被称为“阿瓦”,圆形顶楼是其最突出的特点。顶楼一般多用木板、草席和土坯修建,有的还覆有铁皮,以防漏雨,开有玻璃窗。房屋的门多成拱形,有的还设有拱廊。
平房一般为长方形土木结构的土坯房或砖房。屋顶稍有倾斜,墙壁很厚,冬暖夏凉。房顶留有天窗,有利于采光。室内的圆木横梁上和走廊的木柱、木梁上都有采绘或雕刻的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
民居
常见的有植物纹样图案和几何纹样图案等。从制作方式上看,有的是工笔重彩精工描绘的,有的是用雕花石膏镶嵌的,有的则是用砖、木雕刻后镶嵌的。工艺精致,整体协调,美不胜收,充分显示了乌兹别克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才能。壁龛内放置各种用具和摆设。室内墙壁还砌有壁炉,供冬天生火取暖用。炕很大,上面铺有花毡和坐毯,靠墙一边摆放着被褥,各式绣花枕头整齐地竖立在被褥上,起着美化装饰的作用。
民居
有的家庭冬季也用火炕取暖,这种火炕与其它民族的截然不同。它是在室内挖一小坑,坑内放置火炉,烟筒通往室外。坑上横搭木板,木板上再铺毡毯,墙上挂有壁毯,既有局部美,又有整体美,身置其境,堪称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京族
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京族农历六月初十(沥尾、巫头岛)或八月初十(山心岛),正月二十五(红坎乡)时,当地京族要过最隆重的“哈节”,由歌手“哈妹”轮流吟唱。唱哈活动要连续进行3天3夜,一边宴饮,一边听唱。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哈节
五十六个民族ppt.pptx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