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扎染”》教学反思
---- 宝山区呼玛路小学孙筠
《漂亮的“扎染”》是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第六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版)第三单元第一课。由于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民间传统艺术中的扎染方法,虽然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表现艺术,但是制作起来又简单,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在教学中,我试图让学生尝试用简单材料(新闻纸),通过基本的点和浸色方法制作与扎染效果相似的染纸作品,进而感受染纸的天然合成之美。了解染纸的制作方法,激发对民间扎染的热爱,养成善于思考,敢于尝试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对于小学三年级大部分学生来说,对“扎染”这一名词可能从电视或其它途径听到过,也可能在平时见到过一些扎染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品,但谈及对于民间扎染工艺的真正了解还是不充分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染纸作品,了解我国悠久的民族纺织品染色工艺,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色彩感受能力、简单的绘画技法和手工制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注意引导学生将活动讨论的重点放在染纸的基本折法、染法上,结果学生作品出现了丰富色彩的图形。学生上机自学的环节,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很快通过自学得出结论,进而学生也在自己的脑子里勾画出各种自己创意的美丽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观察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创新力,使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强调不同的折纸方法产生的不同图案,而不同的折纸方法和不同染法又将形成丰富的图案与色彩,使学生获得较多的信息量,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折叠方法和染法,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加以归纳总结。由于制作简单,色彩丰富,学生又能大胆想象,因此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意安排了观察、比较、自学、归纳、演示、组合创作、总结等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做,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当然,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遗憾,学生的作画时间如能安排得在长一些,相信作品的表现形式会更丰富。讲评环节中,除了“贴星”以外让学生说一说,效果也会更好些。我将好好总结课中的得失,上好每一堂课。
2008年4月
漂亮的扎染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