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总论 2
2
3
3
2、现状评价 4
现状分析 4
现状问题汇总 5
3、工作框架 6
6
7
7
8
4、成果与取费 9
9
9
5、项目人员组织 11
1、总论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广州市燕岭公园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计单位: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
项目负责人:杨杨邹楠
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
(1)《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广州市天河区分区规划》
(3)《广州市燕岭公园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项目背景
为了改善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起点地区(燕岭公园及周边地区)的景观环境,实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改善广州市城市形象的目标,并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城市开放空间,广州市政府决定启动燕岭公园的规划建设工作。
燕岭公园是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的北端起点,现状公园未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且周边界面杂乱、封闭,无法保证公园做为起点与新轴线的整体性。通过规划设计塑造该地区的标志性形象,对于新城市轴线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整个新城市轴线的城市景观及环境将起到良好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公园的场地目前被各类单位建设用地包围,南面与西面有两条城市过境干道通过,整个公园几乎成为一座城市“孤岛”,通达性以及景观通廊均受到严重影响。
99年编制的《广州市燕岭公园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该公园作为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的延伸区域,对公园以及周边场地的问题进行过评估与分析,并提出框架性的解决方案,包括用地的整合与置换,交通的梳理与衔接,景观风貌的塑造等内容。本次修建性详细规划将依据该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场地、交通、景观等内容进行更为详细深入的设计。
燕岭公园位于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的北端起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周边地区也是广州市东北方向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本次规划应充分重视该地区在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中的特殊定位,创造符合该地区发展定位的城市形象。
本项目对公园的设计定位可以概括为:表现岭南特色的文化内涵,展现跨世纪的广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的城市主题公园。
2、现状评价
现状分析
广州城市呈“山水城市”格局,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由一条“蓝廊”和两条“绿廊”形成城市空间架构。“蓝廊”即珠江,“绿廊”一条是城市传统轴线,白云山—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市政府—海珠广场—珠江;一条是新城区轴线,燕岭公园—天河火车东站及广场—中信广场—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海心沙岛—赤岗外事区—新客港广场。两条轴线在空间上向北延伸至白云山汇合,向南延伸至果树生态保护区汇合,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山水城市”格局。
燕岭公园为新城市轴线空间序列的北端起点,是新城市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同时在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方面对新城区有着很大影响。
,主要为山体,山坡较陡。山体保存基本完好,但边缘区对山体侵蚀严重,许多单位已侵入山体内部。场地对外敞开面少,单位征地几乎将之包围。
现状公园用地周边的产权单位主要集中于产地南北两侧,北侧以居住商业用地为主,包括房地产开发楼盘、单位住宅等用地等,涉及到的产权单位较多,用地布局杂乱。
南侧被几块大产权单位占据,包括省振兴实业开发集团(居住)、广州市建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居住)、广州天天食品厂(工业)、广东省冶金供销公司(居住)、省军区干休所(特殊)几家单位。
产地西侧有一出口与禺东西路衔接,东侧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规划用地西临禺东西路,北部为广园快速路,上述两条路均属主干路以上级别城市道路;用地北侧有城市次干路与支路,东侧无道路与地块相邻。
现状问题汇总
:
(1)边缘区建设用地对公园绿地侵蚀严重,周边产权用地及较多,布局杂乱,用地置换难度较大,导致公园用地边界不清晰。
(2)山体坡度坡度较陡,不适宜公园配套设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3)用地地面以下为人防设施。
:
(1)场地与周边现状道路联系不强,通达性较差。
(2)山体坡度对场地内机动车交通组织带来难度。
:
(1)公园内部基本无建设,且与外界缺乏联系,视线廊道被隔断,城市景观不佳。
(2)公园周边建筑布局杂乱,空间缺乏秩序。
(3)公园地块地处广州火车东站北侧,从空间
广州市燕岭公园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建议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