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三中学
冯京广
laofeng168@
“研究性学习”概念的提出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是第一次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板块。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作出了如下阐述: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03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作了如下阐述:“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研究性学习”方式与 “研究性学习”课程
作为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相对概念。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作为课程形态,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把握三个基本点
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有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研究步骤,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
学会分享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研究任务的完成,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逐渐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并且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8888u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