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黄鹤楼送别
课型
新授课
整合时间
主备人
苏金宁
授课人
苏金宁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3、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重点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难点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导学
措施
课前指导,先学后教,加强点拨,反复感悟。
导学
准备
PPT课件
导学详案
二次备课
一、读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朗读,整体连贯朗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令人敬仰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师问:这八个词语中,哪两个词是写暮春三月之景的?哪两个词是写黄鹤楼气势雄伟的?哪两个词是写李白赞美孟浩然的?最后两个词是写什么的?(既是写江水,又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之间友情很深的)
,学生读后教师板书“饯行”,并让学生说说“饯行”的意思(设酒食送行)。
【所出示的八个词语是有用意的,一是突出了别景,二是突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三是突出了两人的情深,更主要的是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蕴含其中,同时勾勒了文章的意境。学生在连贯朗读中产生了整体感。】
二、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李白为孟浩然饯行,在酒席之上当然要敬酒,可是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却用了
“终于”一词,难道这酒杯有千斤重,难道李白不愿意敬酒?你是怎样理解“终于” 一词的?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不愿分别,不忍分别)
,师:你从哪里知道他们不忍别?
(1)从这段中“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什么?(无心赏景)如果是在平时,他们在黄鹤楼上会做什么呢?(喝酒、赏景,吟诗,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而今天就要分别了,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藏心上”;“他们的心不在景,他们的心全在情”啊!
(2)师:为什么都有意不去触动?(怕引起对方伤感)
【将别时与平时两位诗人在黄鹤楼之上的不同表现进行强烈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离别之情,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的理解和感悟,为学习下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师:不忍别,终须别。酒还是要敬的,别言还是要说的。让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在自己感触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想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1)读后先组织交流“李白的话”。
①李白是怎样称呼孟浩然的?——“夫子”,这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一连用了六个“您”,李白对孟浩然是何等的尊敬!“兄长、老师”,也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浩然比李白年长12岁,在今天送别的5年之前,李白曾经到襄阳拜访过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大加赞赏,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讨论之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这种尊敬之情。
②你还体会到什么情?——敬仰之情。“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孟浩然是个大诗人,写了不少好诗。李白对他十分敬仰,曾写过《赠孟浩然》,出示(在第一课时教师已引导学生进行了初步学习):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学生读后,出示译文:
孟夫子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