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197686492第一部分一道路与交通
1、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考虑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与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城市道路的规划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组织城市用地的骨架要求(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3)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电缆、照明电缆通讯电缆、供热管道、煤气管道及地上架空线杆;应与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结合
(4)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城市的通风道;减少车辆噪声影响;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与名胜古迹要加以保护
3、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
(1)城市干路网类型
从形式上,常见的城市道路网可归纳为四种类型:方格网式、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1)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道路的用地的性质相协调。2)城市道路系统完整、交通均衡分布。
3)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用地面积率。 4)城市道路系统要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
5)城市道路系统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6)城市道路系统应与城市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
4、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空间布置
(1)交叉口距离
道路类型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设计车速(km/h)
80
40-60
40
30
交叉口间距(m)
1500-2500
700-1200
350-500
150-250
(2)道路网密度
城市干路网密度=城市干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km/k㎡)
建议大城市选用4--6 km/k㎡,中小城市选用5-6 km/k㎡。
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km/k㎡)
城市道路总长度包括所有城市道路的总长度。建议选用7--8 km/k㎡左右。
(3) 道路红线宽度
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设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道路红线宽度又成为路幅宽度.
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就是建筑红线,即为建筑不可逾越线,.但许多城市在道路红线外侧另行划定建筑红线,增加绿化用地,并为将来道路红线向外扩展留有发展余地.
项目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红线宽度(米)
60-100
40-70
30-50
20-30
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等四部分,车行道又可以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停车道、避车道等;步行道又称为人行道;分割带又有中央分隔带、车道隔离带、绿化分隔带之分。
(4)道路横断面类型(车行道划分为标准)
1)一块板道路横断面:一块板道路的车行道可以用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以及大量作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次干路及支路。
2)两块板道路横断面:两块板道路用中央分隔带(可布置低矮绿化)将车行道分成两部分。
3)三块板道路横断面:三块板道路通常利用两条分隔带将机动车流和自行车流( 非机动车)分开,一般三块板横断面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不十分大,而有一定的车速和车流通畅要求,自行车交通量又较大的生活性道路或客运交通干路。
4)四块板道路横断面:就是在三块板道路横断面的基础上,增加中央分隔带,解决对向机动车相互干扰的问题。
(5)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一条车道的宽度
快速路:,一般道路:,路缘:
自行车道宽度 --
人行道的宽度 3—6米或6—8米
分车带(绿化隔离带)3—6米
(6)城市道路横断面选择与组合
城市快速路应该是封闭的汽车专用路,其横断面应采用分向通行的两块板形式;
城市交通性干路的横断面应该是机动车快车道与机非混行的慢车道的组合形式;
城市生活性主干路宜布置为机、非分行的三块板或分向通行的两块板横断面;
次干路和支路宜布置为一块板横断面。
6、根据城市交通的停车要求,可以将停车设施分为六种类型:城市出入口停车设施。交通枢纽停车设施。生活居住区停车设施。城市各级商业、文化娱乐中心附近的公共停车设施。城市外围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停车设施。道路停车设施
第一部分二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城市对外交通的概念: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空间(其他城市、乡村)进行联系的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
交通方式主要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内河和海洋)。
城市与对外交通的紧密联系
1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城市布局、城市干路走向以及城市景观等。
3 城市对外交通的线路和设施要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形成有机的衔接和转换。
铁
城市规划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