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民币管理及收付业务的特点及建议
周晓霞
加强人民币流通管理是人民银行重要职能之一,各金融机构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保障货币供应、优化人民币券别结构、提高人民币整洁度等方面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调查发现,目前人民币流通管理和人民币收付业务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和问题。从宏观上看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现金使用范围和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逐年加大。现金支取、现金使用范围和总量已明显变窄。原因主要:一是网络、通信、交通的快速发展为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金融产品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平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S、ATM机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电子货币大幅度取代现金货币,使得现金发行量流通量使用范围缩减;二是近几年来人民银行大力加快建设支付结算网络体系以及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开发与推广,结算速度质量大幅度提高,银行系统也加大了支付结算工具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应用,银行结算工具日益成熟和丰富,社会非现金结算意识不断增强,快捷方便的非现金结算工具不断被人们接受和掌握,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在生产和经营领域已经被非现金结算工具取代;三是随着银行卡的广泛应用和银行存款存款通存通的不断便利,政策手段推动了非现金使用的实现的范围,财政预算单位公务卡的推广应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涉农补贴及社会救助等非现金发放模式的带动,有力推动了社会各阶层非现金使用的意识、范围及用量。
二、县级人民银行发行库撤销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一是人民币整洁度有所下降。损伤券回收形势不容乐观。二是流通人民币券别结构有所失调。集中体现在大额钞票投放比例偏重,致使找零压力全部集中到了商业系统。三是县级人民银行发行库撤销,使县域失去了蓄水池作用,县级人民银行也就直接失去调节手段和应急反应能力。
三、生产经营领域与生活消费领域在使用现金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生产经营领域现金结算已基本退出,而生活消费领域现金使用还占有主要地位。另外,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对现金使用观念区分明显,低年龄和高知识人群对非现金结算工具接受快使用率高,高年龄低知识人群则对非现金结算工具接受慢使用率低,甚至对非现金结算工具有着自然的抵触。
四、硬辅币单向流通明显,流通次数明显偏低。原因是社会大众硬币使用意识淡薄,习惯携带使用大额钞票,通过商业系统投放的硬币找零到民众手里后大部分沉淀,以致形成了单向流通现象。另外,硬辅币回笼渠道不畅和回笼渠道单一也是造成单向流通的成因之一。
五、反假人民币任务日益加重。由过去以零星方式出现的拓印、黑色复印涂色、彩色复印假人民币已转变为大规模机器印制贩卖假人民币,目前形势相当严峻,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人民币流通秩序。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及各相关部门人民币反假任务相当繁重。
从微观上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部分金融机构人民币反假意识淡薄。个别银行营业窗口全年无一张假币收缴记录。原因是金融机构临柜工作人员反假币的态度不积极,怕顾客流失、怕得罪人、怕麻烦,采取推诿、暧昧等态度,致使假币重新进入流通领域,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制假贩假犯罪分子的气焰。
二是残损人民币兑换困难。个别金融机构没有按要求在营业网点的醒目位置公示无偿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提供券别调剂的服务承诺及举报电话,使人民银行统一制定的无偿兑付残缺污损人民币管理办法在执行中流于形
当前人民币管理及收付业务的特点及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