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遮望眼,云深要知处
——中国近代史课堂教学追问和反思
“只见学生在活动,不见学生有体验;只见学生在合作,不见学生有收获;只见学生在热闹,不见学生在思考……”——在课改十年之后的今天,这样的课堂越来越常见。谁敢肯定的说没有上过这样的课?谁敢一定说没有听过这样的课?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比赛不更加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吗?问题已经出现,关键在于反思、纠正。作为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一直在这样的疑问中教学、在这样的追问中思考。
最常见的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采取“自主”或者“合作”的形式去“探究”:时而看图,时而读书,时而讨论,时而表演,时而观看视频......。一堂课,真是热闹而热烈。有多样的活动,就有多样的感受。教师因准备素材、设计活动、制作课件、组织课堂而忙的不亦“苦”乎;学生因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兴奋、投入的不亦“乐”乎。问问学生这一堂课到底体验、收获、思考了什么,往往是“云深不知处”。
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如下问题:课堂是否一定需要学生“活动”?学生是否真的喜欢这些“活动”?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才是真正的学生需要并喜欢且有效的“活动”?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是否真正尊重了历史本身和学生本人?
在八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将大量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和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壮观。这是课标的要求,无可争议。问题是通过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到底带给了学生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如果只是加深对日本的愤怒和仇恨,多看几部类似《南京、南京》这样的电影就可以了。如果只是加强对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直接去像“台儿庄战役纪念馆”这样的地方去就可以了。说白了,本单元的历史教学绝对不是要培养一批仇日反日的“愤青”,
浮云遮望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