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秘籍”与“藏宝图”——谈细节教学
上好一节课,备课是关键。备课是钻研教材、构思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细节”,让它成为教学的切入点和生成性资源,利用细节还原历史,揭示规律和本质。细节教学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呈现出教师对教学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
教材是老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内容看似寻常,其实暗藏玄机。在日常教学的备课中,我充分利用课本,深挖教材,利用细节还原历史,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认清历史事件的本质,把握历史规律,为学生勾勒生动形象的历史画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武功秘籍”——抓文字细节
历史教材的文字部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虽然比较简练,但是里面仍然隐藏着重要的信息,我经常跟学生说:“要把课本当成武功秘籍,多读多看,才能学到真功夫。”我在备课中紧抓课本,反复阅读,从字里行间找寻端倪,利用细节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例一: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一课〈秦末农民战争〉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加深学生对秦朝暴政导致亡国的认识,以便为后面学习西汉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做好铺垫。教材提供了秦朝暴政的表现: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罚残酷,通过举例讲解后学生都会轻松地掌握。但是我想能否找到更生动真实的例子呢?当我继续往后看,在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中有一句“按照秦法,逾期要被处斩”,我惊叹:迟到就要砍头,这不就是刑法残酷的证据吗!暴政之甚可见一斑。而教材后面介绍起义经过时又有一句
“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由最初的九百多人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真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充分证明了秦朝的暴政已导致民怨沸腾,人人必诛之而后快。就这样靠着这两个细节,学生走近了秦朝历史,对暴政亡国的历史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二: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的重点是商鞅变法,变法的措施作用难度不大,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但是以前学生在讨论变法成功的原因时一般只想到秦孝公的支持、商鞅敢于斗争和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而认识不到主要原因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历史的潮流”这个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未免太抽象了,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一点呢?我反复思索,仔细翻阅课本,忽然我看到教材中有一句“新兴的地主阶级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各国”都在变法,这不就是历史潮流吗?无须赘言,一目了然,难点就这样在细节面前不攻自破。
二、观“藏宝图”——抓图片细节
新版历史教材图文并茂,尤其是图片非常丰富,内容涉及地图、人物、新闻照片、出土文物等,大量的图片是对文字的有益补充,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起到了印证历史结论的作用,日常备课中我仔细观察每一幅图片,不放过一个细节,力争让图片说话,让细节作证,图片的应用使得本来枯燥的历史教学生机盎然。
例一:中国历史第一册讲到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比如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使得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取得这个军事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力强盛,如何交代国力“鼎盛”呢?补充史料吗?当然可以,但是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古奥的文言文未免太枯燥难懂,我不停翻阅教材,希望从中找到直观生动又有说服力的证据,终于找到了,我指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文物图片《汉代骑兵俑》,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皇帝出
武功秘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