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
作者:廖烈兰黄光华黄家基毛胜富徐振平
脂溢性角化病(SK)是由于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一种良性表皮内肿瘤,又称老人疣。皮损常好发于头、面部,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扁平丘疹或斑片,呈淡褐色或深褐色,表面光滑,无自愈倾向。近年,脂溢性角化病有发病年轻化趋势,且影响容颜而倍受关注。本文旨对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作一综述。
1 病因
脂溢性角化病好发于暴露部位,与日光照射有密切关系[1],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3],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具有一定家族性,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显性遗传[4]。研究发现生殖器官部位发生率较高和其HPV感染有关[5]。此外,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往往有较高的甘油三酯和较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血脂增加是否与脂溢性角化病有必然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发病机理
SK的表皮细胞可以完成终末分化,细胞凋亡是其不可缺少的过程,受阻的分子学机制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P21WAF1/CIP1 是一种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参与细胞生长、发育、分化、衰老及DNA损伤修复等功能的调节[6]。P21WAF1/CIP1在正常表皮中仅在棘层上部的少数角质形成细胞和皮脂腺有少量表达,而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则广泛表达在表皮全层,因此,该抑制因子的表达上调可以使细胞长时间处在G1期,延缓角质形成细胞的成熟。
P16 有学者认为,P16蛋白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的缺失导致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7、8],显示了P16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有密切相关。Nakamura[9]通过免疫细胞和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发现,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皮损中P16全层皮肤表达,而且体外培养的表皮细胞在孵育3周后依然存活(正常 3W)。P16的过度表达使角质形成细胞停留在G1期,细胞成熟迟缓,凋亡受阻。
表皮生长因子(EC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ECF和EGF-r表达于角质层、颗粒层及基层细胞上半部的细胞膜上,EGF-r升高程度明显高于ECF。研究表明,ECF和EGF-r的表达上调其升高的程度与正常皮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分布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使得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凋亡受阻。Pesce等实验发现,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皮损中EGF-r的表达下调,表明脂溢性角化病的形态学特征与该病的老年退化期相符合。
P53与Bcl-2 突变的P53在脂溢性角化中有抑制凋亡的作用,Bcl-2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延长细胞寿命,两者双双上调表达,抑制细胞的凋亡。Hussein[9]利用免疫过氧化酶染色法检测P53与Bcl-2在正常表皮和脂溢性角化中的表达差异性,结果显示,在脂溢性角化中P53、Bcl-2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表皮的表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PGFR3) 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PGFRS)家族成员之一,近年研究发现,PGFR3与很多肿瘤疾病有关,其基因上的R248c与脂溢性角化病发生有关。Hafiner等[14]研究报道25%~85%的腺样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中发现有PGFR3的变异,其机制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有关。
PIK3CA 在很多恶性肿瘤中表达,是原瘤基因的一种。Hafiner等[15]报
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