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自我教言.doc.doc


文档分类:金融/股票/期货 | 页数:约8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自我教言
华智仁波切著
索达吉堪布译
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
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
床榻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
急须忘掉有三种:急须忘掉生贪友,
急须忘掉生嗔敌,急须忘掉痴睡眠。
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当谨慎,
独处行为当谨慎,平常观心当谨慎。
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不可宣说有三种:不宣偶尔出离心,
不宣自己狡诈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
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不宜言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
未问不说自经历,不说不符实际语。
不该之事有三种:友前不该有喜怒,
承诺不该有变动,行事不该有表里。
莫作之事有三种:切莫自大与傲慢,
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
不应之事有三种:不于富人施财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谁亦莫说密语。
不应观察有三种:不应观察美女身,
不应观察友之事,不应观察己功德。
随顺之事有三种:语言随顺于亲友,
衣饰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
不应听闻有三种,不闻他人赞己德,
不闻喜新者之语,不闻愚者之教诲。
不能希求有三种:不求富人之财物,
不求高贵之地位,不求华丽之衣饰。
不能诽谤有三种:不谤众望所归者,
不谤他人买卖物,不谤慈己善知识。
不能赞叹有三种:不赞众夫所指者,
不赞自大愚昧者,不赞幼稚之孩童。
不赞不谤有三种:不赞不谤自亲属,
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
如此窍诀尚众多,总之时时刻刻中,
自观自己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
如是略说之教言,无垢智慧瑜伽士,
为调自心而宣说,极为甚深当修持。
译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初十
自我教言讲记
益西彭措法师讲解
什么是“自我教言”?就是自己对自己教诫的语言。什么是“自我教诫”?就是自己做自己的老师,回光反照,检点自己的身心行为,对的地方就要行持,不对的地方就要改正。为什么要“自我教诫”呢?用本教言的两句话来说,就是“自观自己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自己反观自己极为重要,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成就都归结在自觉这一点上。)如果不能常常反观自己,在行为、语言、心念上就会出生无量过失,勿论出世法,世间法也无法成就。《地藏经》上说,阎浮提众生,举步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假如不能时时回光反照,调伏自心,不知不觉当中,就会积罪如山。相反,能够反观自律,不但世间法容易成就,出世法也一定能成就。
比如,宋朝大居士赵清献,时称铁面御史,平日所作之事,每晚必整衣戴帽,恭恭敬敬地焚香告天,他曾经自言:“昼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天,不敢告者则不为也。”四十余岁,开始究心于宗教,政事之余,常常宴坐,一天宴坐当中,忽闻霹雳声而大悟,即作偈曰:
“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赵清献以如此精诚之心参扣自心,能够发悟,绝非偶然。
“自我”二字极为重要。宋代大禅师英邵武对隐士潘延之说:“古之学者治心,今之学者治迹,然心与迹,相去霄壤矣。”(古代学道之士,一切时中屏息诸缘,一心究道,始终治自己的心,这就是根本。今天的学者,只是向外奔逐,在形相、文字上做,所以是枝末。心和影相,相差有天壤之别。)所以,如果只是一味向外观察、向外分别、向外攀缘,就是忘记自己,失掉根本。只有时时回光反照,才能修治身心,趣入圣贤之道。六祖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改过必生智慧。”这都是教人要反观自己,在自己心上修,不是在外相上分别、计较,不是光看别人不观自己,不是光教训别人不改正自己。
上古时代,人都居于巢穴,人人自律,无外在规矩,都自成规矩。现代人,住在高楼大厦中,有规矩也不遵循,都是放纵身心,任性而为,所以都是自废。人的成败安危,不是在外面安立,唯一是在自己的心上安立。不能反观自心、自我教诫,一定会随烦恼而堕落。只有往内反观自心、修好自己的心,才是修行。
这个自我教言,华智仁波切列举了五十七条,包括日常取舍的方方面面。学了之后,关键是要实行。说得一百句,不说行得一句。平常不提醒自己,人都很容易糊涂。在昏昧时,一定要回光反照,反问自己:对于上师、佛陀,有没有念恩,有没有报答之心?行住坐卧中,有没有提起正知正念?有没有念师念法念戒?有没有把誓言放在心上?这样对照五十七条,要一条条反问,逐一检点,就会发现自己的很多缺点,这样改过自新,才能有所进步。
下面正式讲教言:
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切不可忘记的有三种:就是不能忘掉恩德深重的善知识;不能忘记大慈

自我教言.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pc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5-0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