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孔乙己》教学案例.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孔乙己真的有那么可笑吗?!”
――阅读课《孔乙己》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不少大家名家的经典作品,如鲁迅的《孔乙己》、《藤野先生》,都德的《最后一课》,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等。这些作品主题深刻,时代背景复杂,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独自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总是心存顾虑。上这些课文前总觉得是要完成一项大工程,在备课阶段便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不但四处收集资料,还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上课时则尽可能地将自己准备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惟恐讲得太少,学生理解不了。对主题、人物的分析也往往是领着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很少顾及到学生自身对文本的阅读需求。这样的上法似乎很有条理,也很保险。但是每次这样上完课后,我却总有一种事倍功半的感觉。不少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且基本上还是我灌输给他们的,学生独具个性的感悟太少了。如果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未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未能震撼他们的灵魂,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那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这样的教学也可以说是失败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地阅读并在阅读中主动地探索、把握作品深刻的主题呢?这是我一直苦苦思索,寻求突破的难题。
本学期又将学习鲁迅的《孔乙己》,这次我决定改变以往的教法,进行一次全新的尝试,把自主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前不布置预习,第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若干问题,然后我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分类,归纳成几大问题,再在第二、三课时与学生共同研读课文,探讨解决。设想很好,但学生能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吗?他们能读懂这篇课文并提出有价值的高质量的问题吗?我心中也没底。
怀着一丝忐忑不安,我跨进了教室。因为没有布置预习,学生们对今天上课的内容很好奇,我还没开口,已有性急的学生发问了:“老师,今天上什么?”我心中一喜,还没上课,已经给了学生一点小小的悬念,开头不错。为了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我故意漫不经心地回答:“今天这堂课我们不上课文,看小说。”学生们听后先是颇感意外,接着便兴奋不已,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轻松无比,我想轻松愉快的氛围应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享受阅读的快乐吧。趁着学生的高兴劲儿,我宣布今天阅读的小说是《孔乙己》。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看了起来。我随即发下稿纸,让他们把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教室里渐渐安静了下来,学生们个个专心致志,有的还在书上写写画画的。平时经常强调要他们勤做书间笔记,看来还是有效果的。
五六分钟后,学生们陆续看完了第一遍,不少人已经在纸上写下了一两个问题。可有些学生却是一脸茫然,纸上未落一字。我随意问了一个学生:“你看完后一个问题也没有吗?”该学生有点为难地说:“老师,这篇课文我看不懂,提不出问题。”旁边有学生轻声附和。显然有些学生还不习惯于自己阅读,自己提问,在没有预习,没有接触任何相关资料的情况下,要很快进入文本有一定困难,不知从何入手。我当即回答:“‘看不懂’就说明有问题。什么地方看不懂,把它们写下来就是‘问题’啊。”学生们发出了轻微的笑声,不少学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开始提笔书写。随后我粗粗看了一些学生写下的问题,发现很多学生提的问题都是诸如:“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孔乙己是怎样的人?”“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之类的。可能学生们觉得这样的问题才有深度,才够水准吧。其实这正说明了他们对文本只是进行

《孔乙己》教学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18-01-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