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四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
luó tíng
螺(青螺) 庭(洞庭)
tán Jìng
潭(水潭) 镜(铜镜)
mó
磨(磨灭)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有“诗豪”之称。出身书香门第,从小才学过人。因不满当时社会现实,参与革新,遭遇失败,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贬。但他不屈服于权贵,身处逆境,心忧天下。
《望洞庭》是诗人刘禹锡被贬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副:“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夜,湖水的波光和月光相互融和。
湖面上没有风浪,水面像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
▲
相:相互
潭:指洞庭湖
镜未磨:这里指湖面
秋天的朗朗明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今夜为何如此沉静?
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句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
●
●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那君山就像洞庭湖这个大银盘里的一个田螺。
山水: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青螺:绿色的田螺。
《望洞庭》通过诗人途经洞庭时所望见的月夜洞庭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通过这首诗主要是为了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古诗二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