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1语文课标发展.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我国语文课程标 准的发展变化
一、1950年前义务教育阶段 语文课程标准的的变化
(一)《奏定学堂章程》促进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近代化变革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我国课程发展史上有了“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的课程名称,标志着近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真正独立。
(二)国语、国文的名称显示了
母语课程的法律地位
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将母语课程正式定名为“国文”,1920年修正后的《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规定小学课程使用语体文,并将语体文课程定名为“国语”,至此,国语、国文的母语课程名称正式确立。这一名称显示了母语课程的法律地位,它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课程,是中国的国语、国际交际语课程。
(三)开设国语课程是具有
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变革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以政府文件形式肯定了1920年诞生并进入国家学校的“国语”课程。《纲要》最突出的特点,是要求学生使用注音字母,读语体的作品,写语体的文章,用国语进行会话、演讲和辩论。这是我国课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四)听读说写能力要素全部
写进了语文课程目标
1929年的《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中出现了“口语练习演说或辩论”的教学要求,同年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把“说话”与读书、作文、写字相并列,母语课程的特殊能力要素都被列入了课程标准,反映了人们对母语教育特点的科学而深入的认识成果。
二、1950年后义务教育阶段 语文课程标准的的变化
(一)确定“工具性”为语文
课程的基本性质。
1962年,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的讲话中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说,“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二)极左政治思潮影响语文
课程的健康发展
195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小学语文科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的强有力的工具。” 1978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语文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历来都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
(三)听说能力在课标中经常被忽略
1956年的小语大纲已明确提出了“培养儿童正确地听、说、读、写的技巧”。可是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听说能力”在中小学大纲中消失了。直到1986年,听说能力又写进了大纲。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听说能力目标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因为考什么,语文教师就教什么。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能力”写进了课程目标。
(四)程式化扼杀了语文教师的创造性
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照搬苏联的文学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起始,介绍作家、介绍背景、解释词句;②阅读和分析,分析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③结束,总结中心思想、概括艺术特点;④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全面发展目标回归语文课程标准
1986年培养“听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都被写进了大纲;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基础知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总要求。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1语文课标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6979448
  • 文件大小444 KB
  • 时间2018-01-2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