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研究工作汇报
定义
食管胃交界(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是指食管远端和胃近端贲门交界处一段非常短的解剖学区域
定义
EGJ的具体定义仍有争议,日本学者认为EGJ 是食管下端纵行栅栏状样血管末梢,而欧美学者则认为是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就是指横跨EGJ 区域的腺癌性病变
流行病学
近30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AEG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
作为胃癌高发的东亚地区,日本癌症监测研究组统计结果显示,% 增加到2000年的10%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单中心的统计显示,%%
临床分型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是Siewert分型,该分型由德国学者Joerg Ruediger Siewert在1987 年提出,主要包括肿瘤中心位于EGJ 上下5cm 范围内的腺癌,共分为3 型(I、II、III型)
东亚地区,由于AEG 绝大多数都为Siewert II、III型,因此,手术往往由腹部外科或胃肠外科医师来实施
临床分型
Siewert分型图示
手术治疗原则
1. 淋巴结转移特点和清扫范围
目前共识:应该根据不同分型AEG 的淋巴结转移特点来实施区域淋巴结清扫
手术治疗原则
AEG 淋巴结清扫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Siewert I 型可参照中下段食管癌的淋巴结清扫,包括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腹部的清扫范围则应该包括贲门周围、胃小弯和胃左动脉周围的淋巴结
(2)Siewert II 和 III 型应严格按照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原则行腹部淋巴结清扫
目前争议问题
(1)全胃或近端胃术后食管反流的问题
(2)术后辅助化疗如何选择的问题
热议1 –术后食管反流
针对术后食管反流的临床实践尚存在问题:
诊断方面:循证医学的缺失,即缺乏客观的指标,
忽略了食管pH的监测。
治疗方面:临床经验的盲从性,均给予针对酸反流的治疗方案。
但临床效果不理想。
本研究应用较客观的方法监测食管pH变化,
探究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后食管反流的酸碱暴露特点,
为术式的选择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SOX治疗贲门癌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