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地球科学概论第八章地球的内部圈层.ppt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5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八章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重点:地震,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运动特征。
第一节地震
一、基本概念
:因构造运动(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壳发生的快速颤动。
地震的大小等级由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来度量。
:地震波的发源地。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区。
: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地震作用过程中向四外放出的弹性波,称作地震波。
:是按照震源放出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地震等级,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越大。
一般采用的里氏震级标准是用下式计算的: lgE=+
E为震源放出的总能量,M为震级。
震级同能量成对数关系,震级每差一级,能量差32倍。
: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由弱到强分为10度或12度,我国使用的是12度烈度表。
烈度同震级大小、震源深浅、所在地区的岩石地质构造情况以及震中距离有关。
同震级地震,浅源要较深源破坏性大,相应烈度也大;
同一次地震,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反之则小;
岩石和地质构造情况也影响烈度的大小,岩石松软,断裂发育地段烈度相对大。
8. 等震线:每次地震,由震中向外,地震烈度依次变小。将地震烈度相等的点连成封闭曲线,称作等震线。
:岩石变形主要由地壳内力的作用引起,因此,整体来看,地壳内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地应力,它主要由构造运动产生。
地应力的变化可利用超声波、电感和形变电阻等方法测量出来。
二、地震的类型
: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70km,小于300km ;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 km。
2. 按成因分为四类:
⑴构造地震:主要是由板块活动特别是板块边缘带的活动造成的。
无论在张性的洋脊还是扭性的转换断层以及复杂多变的俯冲带,在它们形成之时和形成之后,当积累的能量足以使岩石产生破裂和位移时,能量突然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地震。
岩石破裂时能量的释放一般以“弹性回跳”来解释,即当岩石受力产生弹性变形,一旦超过弹性极限而破裂时,断层两侧的岩石就要回到未变形前的位置而产生弹性跳动,同时释放能量。
非板块边缘的断层活动也可形成地震,不过数量较少。
以上这种由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震即构造地震。
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地球科学概论第八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