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故事汇编
清廉父子胡质、胡威 1
侯鸣珂杖妻拒贿 3
禹王戒酒 4
姚崇不徇私情 5
子罕以不贪为宝 6
包拯“拒礼为开廉洁风” 7
诸葛亮自报财产留清名 8
白居易怒打行贿人 9
刘宠克己奉公 10
杨震拒金 11
一贫如此 12
不私一钱 12
雍正帝整饬吏治 12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15
百里相送与燃鞭相庆 16
丹心要学月月红 19
清廉父子胡质、胡威
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都以清廉著称于世。
在曹操当政时,胡质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日后他之所以官职显要,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他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公元250年,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朝廷思其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由于胡质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亲时,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有他独自一人骑着毛驴上路。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同住客栈的得知他是荆州刺史胡质之子后,无不惊讶而钦佩。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
他对儿子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父亲给你的路上的盘缠吧。”
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
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胡威历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他也同父亲一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事迹后,很感动,马上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两人的廉洁奉公行为大加赞赏。
期间,司马炎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
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
晋武帝又问:“为什么?”
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胡威去世。因他政绩突出,为官清廉,朝廷特追赐他为镇东将军。
侯鸣珂杖妻拒贿
同治四年春,侯鸣珂调任孝义厅抚民同知。厅衙小吏余言吉,
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一百姓勒索了10斤猪油,自食5斤,将其余5斤暗送侯鸣珂夫人杨芝香。
鸣珂得知后大怒,当即将余言吉削职为民,并下令其妻杨芝香将5斤猪油还给百姓,并以受贿罪杖四十。杨芝香当场声泪俱下,后悔莫及。
侯鸣珂怒斥其妻:“知过并非无过,尔不杖股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
衙役听罢,只得按他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车家河保正杨建武贪污赈银,被人告发。侯鸣珂在察访中,杨建武托人偷将5两麝香装在他的行囊里,并附一信,上写:“侯大人:吾以兄、弟、妹三户冒名顶领赈银800两,愿与大人平分。再送上麝香5两,请免死罪。”
第二天,侯鸣珂即令人将信重抄在一张大纸上,并将5两麝香用纸包好,上写:“贿物麝香5两”,让杨建武一手举着抄好的信,一手举着麝香,在车家河、厅城、石嘴子游街三日,第四日即判杨建武死刑。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后期,侯鸣珂却出污泥而不染,百姓大加赞颂,离任时送“仁德如春”大匾,近万人含泪相送。
禹王戒酒
大禹王一生俭朴,他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年春天,禹的女儿游春,半路上被一股特殊的香味吸引,寻香来到了一个叫仪狄的人家里。
仪狄会用各种果品、粮食酿造出又香又醉人的美酒。禹王的女儿品尝后,感到浑身舒畅,便把仪狄请到王宫里酿酒,以孝敬治水操劳的大禹。有些人趁大禹不在,经常饮酒作乐,很多事情都被耽搁了。后来,大禹治水成功归来,品到女儿进献的美酒后,飘飘欲睡。
酒醒之后,大禹感到喝酒容易误事,便召集臣子说:“酒虽好喝,但难免会误事。”
又断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于是,他下了一道戒酒令,不准人们再酿酒、饮酒。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戒酒令。
仪狄回家后,舍不得他那套酿酒技术,并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商纣王为了饮酒作乐,专把仪狄的传人喊到王宫大量酿酒,把酒装到花园里的大池中,把肉挂在树枝上,成天沉浸在酒色中,史书上说是“酒池肉林”。结果,商朝不久就亡了国。
后人说:“禹王戒酒传天下,纣王酗酒失天下。”
注释:
《战载了,仪狄造酒和大禹下达中国第一道戒酒令一事。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条:“鲁君兴,避席择言日:‘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
廉洁故事汇编A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