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的现代建筑
胡恒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收稿日期:2017-09-10
Modern Architecture in Villages
Hu Heng
Received: 2017-09-10
2013年, 我参加了一次“乡建”活动。那时, 几位学院的同事一齐前往江苏南部金坛市儒林镇的汤塾村, 为其做乡村规划和空间整治。村子在湖边, 加水域面积共有5km多, 将近700户人家。经费有限, 我们提出了一个“微整形”的建议:保留原有的空间形态, 夯实道路, 细化房屋的质感, 在不扰动村民日常生活的状况下进行微观整治。空间品质就这么在各家各户随手而为的一砖一石的摆弄中慢慢提高。后来, 这个项目得了个奖。受村书记委托, 我就这事写了篇短文。村里把它刻在一块石碑上, 放在村头的公交车站亭里以作纪念。
项目结束后, 我们讨论了几次, 做了些经验总结。第一, 村子原本的格局很好。它经过几百年自然形成, 形态布局都已调到很成熟的状态。大伙儿只把路面凹洼的地方填填平, 路边短墙、篱笆弄弄整齐, 就差不多了。第二, 村子的房屋也自有套路。一部分是木屋架的老宅子, 一部分是文革后建的3层左右的新楼房。不同风格的房子杂处, 倒也相安无事。我们尝试构想在村里某处盖个新的“现代建筑”一显身手, 但是没有找到机会。
1 乡野外
说起来, 乡间野外一直是现代主义建筑师大展手脚的好地方。现代建筑的源头之一帕拉蒂奥的圆厅别墅就是在乡下完成, 两大典范赖特的流水别墅与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也都在山林水边。我想其中原因是:一方面, 相对单纯的社会关系, 较少的规范约束, 给建筑师腾出空间来演练现代建筑的形式命题;另一方面, 自然环境虽然复杂多变, 但难得的宁静与时间缓行的幻觉, 却使之具有了某种抽象冥想的氛围。这一氛围与现代建筑的抽象本质(尤其是密斯一系) 不谋而合。所以, 某些较为严苛的形式命题——空间的极度流动或绝对空无——在自然条件下更有操作的可能。而且它带来的负面效果较易被承受和体谅。
近些年来, 中国的乡间野外出现不少现代建筑的踪迹。年轻的建筑师们似乎嗅到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下去追寻大师脚步的新可能。2007年标准营造设计完成的青城山石头院就是一例。其卒姆托式的空间序列与质感, 表明了设计者的“现代”追求。遗憾的是, 该建筑在随后一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被波及, 表皮脱落, 屋架坍塌, 华丽的布景瞬间毁于一旦。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也常有水患之虑。当泛滥的河水淹到平台边缘的时候, 这个小神殿似的玻璃宅子显得那么脆弱无助(图1) 。可见对于现代建筑来说, 自然环境是把双刃剑。它既给设计者以自由, 也隐藏着严酷的考验。
如果说青城山石头院只是在做现代空间“色调”演习的话, 那么华黎的几个野外房子就算是苦心重走大师之道了。岩景茶室把强悍的材料语言及自由的几何形式与自然环境交织起来, 既激烈冲撞又不乏温和。虽然尺度略小, 但有点西塔里埃森的味道。武夷山竹筏育制场是一个难得的纯功能主义建筑。建筑师一边将柯布西耶在昌迪加尔的粗野在地现代主义理念挪进来, 一边用反梁等结构手段创造平整纯净的大空间, 效果颇佳。林会所的树型单
村子里的现代建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