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於鄢
《左傳·隱公元年》
一、说明
(一)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春秋左氏传》简称,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我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现
存字数最多、年代最早的先
秦典籍。
(二)《春秋》是周朝各国国史的通名,又是鲁国史书的专名。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14年(前481年)共242年,全书一万六千多字,记载二百多年事。
(三)“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丘明《春秋左氏傳》
公羊高《春秋公羊傳》
穀梁赤《春秋穀梁傳》
《公羊》、《谷梁》以解释《春秋》“微言大义”为主,叙事很少,没什么文学价值。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
《公羊传》: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
《谷梁传》: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三)最重要的注释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注疏》
杨伯峻有配套的译文
二、释题
郑伯:即庄公。伯为爵位,爵位是生前郑伯受周天子封的等级:表示社会地位或待遇的尊号,开始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或功劳的大小封属,世袭不变。一开始有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后代一般只
表示地位的荣誉称号。《礼记·王制》:
“王者制禄爵,公、侯、伯、子、男,
凡五等。”
其他如:齐侯、楚子、虞公、秦伯。
隐是谥(shì)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叫“谥”或“谥号”,如:
经天纬地曰文胜敌志强曰庄
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
可褒,如:文、武;可贬,如:厉、炀;可同情,如:哀、悼;也可褒贬参半,如:(唐)玄宗,《说文》:“玄,黑而有赤色者。”
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
唐以前多称谥号,唐以后称庙号,明清称年号。如:汉文帝、魏明帝、晋武帝、隋炀帝
唐玄宗、宋仁宗、宋高宗、元世祖
嘉靖帝、万历帝、崇祯帝、咸丰帝
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进以某祖某宗的名号。
庙号始于殷代,汉承其制,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为高祖、
太祖或世祖,以后为太宗、世宗
等。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景帝尊
文帝庙为太宗庙。
唐代的皇帝的谥号有七个字,如李世
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此后越发长,
清高宗谥号长达二十三个字,称谓不便。
年号:皇帝纪年的号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即位,称为建元元年,,新君即位总是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个皇帝也可以多次改元。如汉武帝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等年号。
到了明清,除个别皇帝外,一个皇帝是一个年号,不管在位时间多长。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了。如清代: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郑伯克段于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