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室里的故事
余建文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 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与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 与他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工作经历分不开的。到现在, 我们都还能清晰地记得他的许多经典的教育故事, 如拜人民为师的故事, 稿费的故事, “新安旅行团”的故事, 四颗糖的故事等。这些故事现在仍然带给我们许多深刻启示。
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教研时, 我们发现一个倾向, 即教学和教研不平衡, 一重一轻、一硬一软、一实一虚。这也不难理解:打了上课铃, 就要进教室;布置了作业, 就要批改;考完了试, 分数就出来了, 所谓的“好坏”就一目了然——这就是重、这就是硬、这就是实。至于教学研究, 什么案例啊、论文啊、课题啊, 不急, 也不是眼前的事, 这也成了他们的一个短板、一个弱项。虽说现在的青年教师都是本科生、研究生或者还是博士生, 但怎么样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地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们并不在行, 他们急需找到连接二者的“脚手架”。几经周折, 我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写科学室里的故事。
一、写好科学室里的故事:找到鼓楼区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蹊径
小学的科学课深受学生喜爱, 科学室里总会发生许多这样那样的故事。科学室里的故事, 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紧密相关, 关注的是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点滴感受, 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撰写科学室里的故事对老师来说难度相对不大, 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早在几年前, 我们鼓楼区就组织老师们参加“发生在科学室里的故事”征文比赛, 促使老师们细观察、多动脑、勤动笔——对某个教学环节有了深入的思考, 写下故事;组织了一次学生喜爱的科学活动, 写下故事;参加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教研, 深受启发, 写下故事;拖着疲惫的身子, 伏在案前, 想想充实的一天, 不吐不快, 写下故事……
这些故事与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比, 有鲜明的特色:
真实性。科学室里的故事, 是已经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 这些事件是真实发生的, 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事件。这是最真实、最生动、最朴素的第一手资料, 能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主动性。在写故事的过程中, 教师既是叙述故事的人, 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与事件紧密相关且素材丰富, 有着写故事的热情。
思考性。通过写故事, 可以把教师带入发现、反思的生活中去, 故事内容来源于教育生活, 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 有利于教师对科学室内外发生的故事进行反思, 积累教育策略, 领悟教育力量, 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促进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写好科学室里的故事:做到“三个关注”, 力争“三个回到”
写科学室里的故事, 就是想请老师们用手中的笔, 把最动人、最美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瞬间记录下来, 与更多人分享。
1. 关注现场, 回到田野
科学室往小了说, 首先是一个场所, 是上科学课的地方, 是师生一起学科学的地方
科学室里的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