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苍凉悲怆的边塞新声.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苍凉悲怆的边塞新声






苍凉悲怆的边塞新声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苍凉悲怆的边塞新声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苍凉悲怆的边塞新声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李益生于盛世,长于乱世。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李益早年就才名播天下,是中唐前期著名的诗人。但如同大多数唐代文人,科举之路并未给命运带来显著转机,于是大历九年辞职,愤而从军,走上“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道路。先后为凤翔陇右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幽州节度使,振武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幕府僚属。李益是唐一代从军出塞时间最长的边塞诗人。“出身二十年,三受未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从大历九年至元和初,三十余年间“荏苒从役,其中虽流落南北,亦多在军戎”。他是中唐创作边塞诗最多的诗人,现存诗174首,其中边塞诗50首,占他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程千帆先生认为:“那是一个从噩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频频出现“请表回军掩尘骨,莫叫士卒哭陇荒”(李益《回军中》)这种节节败退和惨烈的情景。中唐特定的社会现实也影响着诗风的变化,亲身感受到了国势衰落,人生苦痛,并长期接受血与泪浸染的诗人,再也焕发不出盛唐边塞诗人们那样豪迈奔放的诗情,高昂明快的歌唱被苍凉、凄苦的低吟所取代,中唐边塞诗的风格情调有了明显变化,李益正是这样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边塞诗人。
由于他“生习世纷,中遭顿抑,边朔之气,身所经闻,故从军出塞之作,尽其情理,更深遐思”。长期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加之高超的艺术感悟和表现力,使这类作品有着扎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和别样的审美效果,发出了苍凉悲怆的边塞新声。

一、表达凄凉哀怨的边愁

初、盛唐边塞诗即使写“边愁”,也是一种波澜壮阔的“群情”,综合一种共同的情感现象,极少从个体和自我感受的角度来描述。如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其一), “琵琶起舞唤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其二)二诗及《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在写愁的背景下,诗中依然不断闪烁着社会上升时期的力量美、意志美和人格美。同样写忧思和同情兵士之作,由于时代总体氛围的感染,也透出一股正气和率直,甚至描绘危险战局,都洋溢着悲壮的情怀。如高适《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记李将军。”
中唐,国力衰弱,边患不息,士兵长年守边,复员返乡的希望变得非常渺茫,漫长艰辛的边塞生活使士兵们倍加思念温暖的家乡,归乡无期,乡思中多了凄苦、无奈甚至绝望。在李益的边塞诗中,描写边愁的作品所占比例最大,有近20首。这种愁思给人的主要是一种忧郁而非昂扬,凄凉而非热烈的美感。正如姚鼐所言,它所引发的是一种“愀乎其如悲”的苍凉悲怆之声。
其《从军北征》、《夜上受降城闻笛》两首脍炙人口的篇章对边情的抒写就更加凄

苍凉悲怆的边塞新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dwiirh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1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