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
一、几个概念
1、古籍与古籍版本
前已说过,所谓古籍,是指春秋战国之交出现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贵族对学术的垄断,学术文化下移到民间之后,出现了书籍。早期的书籍有经、传、记、语等以及战国时诸子百家的代表作子书等形式。如大家熟悉的《易经》、《书经》等,还有《左传》,《礼记》,《论语》《国语》等,还有《孟子》、《墨子》、《韩非子》等。这可以看作是古籍的上限,下限是到近代,一般断在满清灭亡,即1911年,这时西方学术文化已大量传入,后来很快就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与西方接轨,融入近代世界学术主流,不再有大量的传统内容、传统形式的书籍出现。
古籍版本就是上述古籍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式产生或复制的本子。由于唐代以前的古书主要依靠抄写流传,这种抄写的古籍现在在古籍版本中专有古写卷子一类,一般是归入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所以也不属于我们文献学要讲的古籍版本的内容。一般说,古籍版本研究的对象是指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尤其是在宋代得到大规模采用以后,依靠这种技术复制的书籍版本,一般叫刻本或刊本,以及从这种刻本派生出的批校本、用活字印刷的版本,叫活字本,还有套印本、带有插图的插图本,以及仍靠手工抄写的抄本,还有作者的原稿本等。
严格说,古籍版本没有下限,只要是内容是古籍,它的各种版本就都在古籍版本包括的范围之内,如今天的注释今译本、整理点校本、影印本或抄本、电脑打印本都是如此。但实际上,作为一门学问,研究的下限一般也是定在满清灭亡,即与上面所说古籍的时代下限相一致,最多下延到民国初年,再往后由于时代太近,暂时还谈不上普遍予以关注,当然个别稀见的版本也很值得收藏,有的并有一定的版本研究价值。
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版本是一个出现在宋代的用语,最初就是指书籍靠雕版印刷制作的本子,以后范围扩展,包括我们上面已经提到刻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批校本、抄本、搞本等,即古籍的各种本子。而善本在最初也有特定涵义,是指经过复制很少错讹的本子。而后来,涵义也发生了变异,原来的涵义虽然仍然存在仍在使用,但更多的是指少见的具有文物价值的本子,如年代久远的宋本、元本,以后这后一涵义的用法在不断扩大,如明刻本中的前期刻本、中期刻本早已成为善本。
二、常用术语
版本鉴别是一门学问,同其他学问一样,也有自己的一套术语,先作一个最简单的介绍,否则下边讲授会有困难。
1、刻书系统
关于刻书系统,从宋代起就已形成,根据不同刻书单位,一般可分为官刻、家刻和坊刻三类。
官刻是指中央及地方各级官署及机构所刻之书。如五代、宋代的中央国子监,刻书叫监本,明代的司礼监本也叫经厂本,清代的武英殿本省称殿本,等等。
家刻也叫私刻,顾名思义,是私人所刻。主要是一些学者文士,出资刊刻自己的著作或诗文集,也有一些官僚、富豪为了沽名钓誉或其他目的刻书。
坊刻是书坊所刻,是经营活动,商业行为。
不同刻书系统所刻之本有时会有各自特征,在鉴别版本时会有帮助。
2、书册形式
即书的外在形式,今天也叫装订装帧形式。经历了一个过程,从卷轴装、旋风叶、蝴蝶装、包背装,到后来的线装。今所见古籍大多为线装,我们重点介绍线装。古书有专用术语。结合实物。
书衣也叫书皮,俗叫皮子,即今天洋装书的封面。有时也可叫封面,但不规范,因更多时候是指书衣里的内封面。
书衣左侧偏上所加的写有书名的这条纸条叫书签,或叫签条。
上边切口叫书头,下切口叫书根,左边可翻的一侧叫书口,右边订住的一侧叫书脊,线订之处叫书脑。
历史文献学之古籍版本 历史文献学教学课件[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